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第136節

“唐玄宗李隆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開元盛世的締造者,他統治期間,是大唐最強盛的時期,也是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一個混入長安聚會的細作,點明瞭唐皇的身份。

這個細作是明朝的錦衣衛成員,被張華招募後,成為張華的爪牙,前去長安打探情報,混入長安聚會,在此地見到了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姚崇。

細作沒有那麼多花裡胡哨的潛入,往往以簡單的方式混入其中。

這個錦衣衛在推算唐玄宗、姚崇等人的年齡、身體狀況。

這些不起眼的情報其實很重要。

比如說,年輕氣盛的唐玄宗,與年邁的唐玄宗,表現出來的統治力完全不同。

年輕的君主,更加傾向於擴張,老邁的君主,傾向於穩重保守。

君主也是人,不年輕氣盛叫做年輕人嗎?

眼前的唐玄宗,年紀三旬往上,精力明顯處於巔峰時期,所以大唐勢力擴張的勢頭很猛!

“巔峰時期的唐玄宗啊,乃是僅次於李世民的唐皇。”

除了張華派出的錦衣衛以外,還有其他勢力的細作混在長安聚會的文人之中,在暗中觀察唐皇玄宗。

巔峰時期的唐玄宗,統治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開創開元盛世,長安成為世界的中心,他的眼界和手腕,都在第一梯隊的帝皇之中。

唐玄宗憑藉唐皇的影響力,招募大唐的班底,成為秦川霸主。

“不過,大唐必定亡於我們之手。”

這些細作都在圖謀唐玄宗。

唐玄宗身邊有諸多禁衛軍,還有六扇門的捕快混在人群之中,想要刺殺唐玄宗,無疑痴人說夢。

這些細作只是來探查唐玄宗的虛實。

“參見陛下!”

在場的文人紛紛向唐玄宗行禮。

整個大唐,知名度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樣的皇帝,只有天可汗李世民和唯一女帝武則天。

李世民和武則天不在秦川,那麼唐玄宗就是大唐的掌門人。

“平身。”

唐玄宗風頭正盛,意氣風發,袖子一揮,眾多士人這才起身。

唐玄宗到來,更是強化了這群文人對大唐勢力的好感,向唐玄宗自薦,唐玄宗在宰相姚崇的輔助下,一一任用這些文人。

這也是唐玄宗的目的之一,將天下英才,一網打盡。

匈奴漢國的臨晉鎮,漢王劉淵召集十二部匈奴騎兵,以及三萬漢軍,準備南下渭水,攻取華陰。

大唐勢力舉行長安聚會,招攬文臣,一片歌舞昇平,但前線可不太平。

第一年的混戰,秦川百姓死傷數以百萬計。

而且各個勢力還在持續混戰。

“唐皇李隆基未免太過自滿了。明明是亂世,卻搞什麼長安聚會。待我攻滅華陰,再破長安。”

漢王劉淵帶領匈奴漢國眾將,登上拜將臺,清點兵馬。

下方兵馬數萬,營地連綿不絕,劉淵雄姿英發,志在天下。

“十二部匈奴,可出騎兵四萬人。”

“漢人可組成三萬漢軍。”

“鳳凰鎮的唐軍大將契苾何力,已決意出兵兩萬,從西面攻打華陰縣的華山鎮。”

“大唐竟然只出兩萬兵馬,看來唐軍對自己過於自信。滿遭損,謙受益,他們會因此吃虧。但朕不會鬆懈。留一萬人守城,其餘六萬兵馬,隨我南下。”

劉淵壓榨投靠自己的十二部匈奴,讓全民皆兵的匈奴人出兵四萬。

劉淵雖然自稱漢王,不過匈奴人還是漢國的主力。

漢人更加傾向於種田,提供糧草,而匈奴人負責打仗。

統帥漢國三萬漢軍的是一個光頭武將,臉上有可怖的刀疤,從眼角一直延伸至側頸,表情看上去異常猙獰。

這個武將虎背熊腰,揹著鬼頭大刀,凶神惡煞。

“王彌,封為徵南大將軍,統帥漢軍,與朕南下!”

劉淵看向這個兇狠的光頭武將。

王彌抱拳道:“末將必定不負所望!”

劉淵又任命劉聰、劉曜統領四萬匈奴騎兵。

匈奴漢國,一共出動三萬五千名匈奴騎兵、兩萬五千名漢軍,留下五千匈奴騎兵和五千漢軍守城。

不僅如此,劉淵又徵發5萬民夫,運輸糧草。

劉淵的匈奴漢國班底,來自五胡亂華時期。

那個時代相當黑暗,烽火連天,以人為兩腳羊,窮兵黷武的程度更加嚴重,因此才會誕生乞活軍這種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