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第151節

實在不臣服的部落,遭到安祿山血洗。

在體型臃腫的安祿山下方,劉曜、王彌等一批匈奴漢國的武將跪下,向大燕皇帝安祿山臣服,請求安祿山出兵擊敗張華,為被殺的匈奴漢國皇帝劉淵報仇。

“待我擊敗李隆基之後,就會出兵攻滅張華,為你們報仇。劉曜,今後你為我的義子,王彌歸你統領。”

安祿山收下劉曜、王彌這一支匈奴漢國的殘餘兵馬。

劉淵被孫尚香射殺,劉曜、王彌擔心張華討伐他們,於是帶著萬餘人投奔安祿山。

安祿山殺了一批胡人首領,沒有再對劉曜、王彌下手。

劉曜、王彌是劉淵的武將,而不是領主,安祿山對他們沒有想法。

劉曜成為安祿山的義子,王彌擔任副將,成為安祿山勢力一支強大的兵馬。

劉曜擅長用兵,而王彌武力過人,號稱飛豹。

“張華,你給我等著,此仇不報非君子!”

劉曜投靠安祿山之後,獲得兵力補充,對敗給張華的部將耿耿於懷。

各方勢力都在招兵買馬,儘可能提升自己的實力。

唐軍正在努力收復失去的領地。

唐玄宗得知安祿山設下鴻門宴,一舉吞併幾十個胡人部落的兵馬,又招攬匈奴漢國的武將劉曜、王彌於麾下,更是憂心忡忡。

如果說之前安祿山的反唐聯軍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主力是安祿山的偽唐軍,那麼現在安祿山整合幾十個部落的兵力,更加難以對付。

安祿山的二十多萬兵馬,有安史之亂的叛軍,還有契丹騎兵、匈奴騎兵、羌人勇士等胡人部落的兵種。

李道宗、薛仁貴等武將被調到北境駐守。

與此同時,唐玄宗要分出兵力防備張華。

八百里秦川,一馬平川,安祿山完全可以實行第二次奇襲長安的戰術。

因此,唐軍還需要在長安城留下不少兵力。

這也是讓唐玄宗痛苦的地方——唐軍無法集結全部兵力攻打安祿山。

另外一個痛苦的地方在於,領地縮小,農田遭到破壞,產出的糧食已經養不起那麼多唐軍了。

唐軍越精銳,需要的資源越多,而資源需要領地和人口支撐。

“這個寒冬,可能不好過。”

唐朝親王李道宗出任北境唐軍主將,面對安祿山二十多萬大軍,處於守勢,偶爾派出薛仁貴等武將進行反擊。

李道宗穩中求勝,先後奪回大唐北境兩座鎮子、幾十座村莊。

本來唐軍也可以選擇長驅直入,直接攻打安祿山屯兵的三原鎮。

但安祿山的兵馬數量太多了,一旦唐軍長驅直入,安祿山可以分出一支兵馬,迂迴穿插,直取長安。

這就需要一眾唐軍武將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如果皇兄在此……”

李道宗想到了李世民。

如果李世民在秦川,不知道又會如何破敵?

按照李道宗對李世民的瞭解,很有可能李世民會設法將安祿山引誘出來,然後直接動用玄甲軍衝擊安祿山的大軍,斬殺安祿山。

只是李道宗也不知道堂兄李世民在何地,只能輔佐唐玄宗。

唐玄宗的政治能力倒是夠了,然而唐玄宗的軍事能力,與李世民相比,差了十八條街。

唐玄宗在後方調兵,派出宦官監軍,而李世民是可以親自上陣的軍事統帥。

李道宗倒是有些懷念起追隨堂兄李世民征戰四方的歲月。

“不知這一世,是否還能見到皇兄,一起征戰。”

李道宗望著鵝毛大雪,不禁感慨。

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地方,數萬唐軍出塞,上千馬車相隨,車輪輾軋出來的痕跡逐漸被飛雪覆蓋。片片雪花落在唐軍的戎裝之上,馬鞍都落有不少積雪。

數萬唐軍穿過冰封的河流,向北方行軍。

唐軍主將親自統帥數百騎兵,冒著紛飛的大雪,深入敵境進行偵查。

唐軍主將登上銀裝束裹的山丘,在他的視線盡頭,是無窮無盡的突厥軍隊,戰鷹在雪花飛舞的空中翱翔……

古代汝水流域,此地也下起了大雪,河面冰封,北風呼嘯,不時可在道路上見到凍死、餓死的人家。

陳勝、吳廣與三個唐朝節度使在汝水流域相互攻伐,導致荒災,此地平民流離失所,前一年積累的糧食幾乎全部告罄,又遇寒冬,死者數以萬計。

亂世,可以打仗,但不能影響生產,否則國力會越打越弱。

陳勝、吳廣先敗後勝,擊敗唐朝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但陳勝、吳廣的農民軍糧食將盡,陳勝、吳廣只能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唐朝三節度使同盟,想要搶走吳元濟最後的糧食,渡過寒冬。

陳勝徵發農民軍所有青壯,出兵十餘萬,猛攻三大節度使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

這三個節度使在晚唐藩鎮割據期間,是割據一方的諸侯,手底下也有一些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