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二十六章 就差一點

繼續求收藏+推薦票,感恩感恩吶

……

依照秦法,推薦人才也算是功勞的一種,若是推薦的人才立下的功勞越大,那麼推薦的人獲得的賞賜也就越多。

同時,現人才向上官舉薦在古代也是一項需要十分謹慎的事情,因為這時候喜歡搞連坐。一旦推薦的人出了什麼問題犯了罪名,那麼推薦人也難辭其咎。

不過,饒是這樣還是不斷有人會推薦人才。其實獲得賞賜只是附帶的,如果某人推薦的人在將來達了,在這個有恩必還的社會風氣裡,被推薦的人必定會十倍乃至於百倍的回報舉薦人。

達了不進行回報是忘恩負義,這樣的人怎麼會讓人喜歡?不管有多大的成就,連有恩都不知道回報,那會被地位更高的人不信任和鄙視,他的下屬也會排斥,最後必定在眾叛親離中成為一個棄之如敝屣的孤家寡人。

呂哲這個時候沒有親族作為臂力,他更加沒有什麼名氣,所以只能依靠某人來進行推薦。

養名養望是很多有條件有野心的人會去做的事情,而通常有名望的人只要經得起考驗,一個一個哪怕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出色,歷史上也都成了某個時代的驕子,這是名氣帶來的效果。

抱著既期待又感激的心態,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呂哲更加刻苦和認真了。

秦軍訓練防禦陣型與之進攻陣型不同,長久沒有出現的弓手和弩兵也終於上場。

防禦陣型最為傳統的是一種圓陣。這種陣型最外圍是盾兵,他們手持的盾牌為長方形,寬為一米半長為兩米出頭。盾牌的正面繪畫著猙獰的圖案,如果呂哲對上古神獸有了解的話,會看出那是一頭諸犍。

諸犍又名胖郎神,《山海經》有記載‘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

不知道秦軍為什麼會選擇諸犍作為盾牌的圖案,在三排盾兵之後是連續四排手持六米長矛的矛手,第八排開始是戈矛兵。戈矛兵的數量最多,連續十排的戈矛兵之後有大概五米的空地,其後才是弓手和弩手。

臂力好的弓手可以用二石弓,射出箭矢的最遠距離是二百五十米左右,普通一些的大概是一百六十米到一百八十米之間。箭矢一旦射出,在五十米以內的威力最大,過了一百二十米基本就有些飄了。

三石弓?拜託!秦時的計數,一石是現代的3o.75公斤,兩石就是61.4公斤,那就是一百二十三斤。三石是多少?是184.5斤!哪位胳膊能跑馬的傢伙能連續拉滿一百八十多斤的弓不斷射箭?

弩因為是依靠機械的運作,它的最遠射擊距離大概有五百五十米左右,最大殺傷力的範圍是一百米。不過,它有一個缺點,弓手射出三箭它才能夠射出一箭。

同時,弩的優點是不需要臂力,耐力好的弓手連續射出二十五支箭矢已經是極限,畢竟肌肉韌帶和力氣會拉傷和消耗,弩卻是隻要有箭矢就能射個不停。

呂哲詳細默數,弓手有十個佇列,弩手有三十個佇列。按照前面有十八排士卒的距離算,這十八個佇列大概拉寬了三十米的直徑,弓手射出去的有效距離也就一百五十米不到,而且這還只是他的一個計算理論。

“拉弦!”

牙齒酸的弓弦聲“吱嘎吱嘎”作響……

“斜射!”

不斷的“砰砰”松弦響聲中,一支支箭矢成一種半平空形被射出去,天空彷彿被烏雲籠罩,慣性十足的箭鏃破開空氣出“嗡嗡”的**。

它們出“噠?n——噠?n——”密密麻麻的聲音落在離圓陣約一百一十米到一百四十米的位置,大地變成了刺蝟。

“拉弦!”又是一句雄壯的號令“拋射!”

畫面再次重複,不過這一次箭矢在空中的高度變了,如果說斜射是幾乎貼著呂哲的頭皮被射出去,那麼這一次離他的腦袋是大約七米的位置,箭矢依然在“嗡嗡”的蜜蜂群鳴叫聲中破空而過。

白色箭羽的箭矢到了一定的拋落狀態時失去動能,它們冒著寒芒的箭頭率先垂向地面,而後成直線的狀態從大約三十五米的空中垂直落向地面,這一次箭矢落地的位置值離圓陣不到五十米。

與之斜射出去的箭矢成半斜插進泥土約三分之一相比,拋射的箭矢威力更大,它們足足將自己身軀的三分之二撞擊進地面,落在外面的箭桿還顫動了好幾秒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