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九百五十九章 劉邦的膽子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機會!”劉邦臉上表情似猙獰又似忐忑,幾乎是咬著牙齒後槽,說道“若是能借這個機會控制住烏孫,我們將會有天大的功勞!”

天寒地凍的,烏孫是一個遊牧族群,可是並非沒有城池,只是相對來說比較少,烏孫本族基本上沒有多少人住在城池,基本是遊動放牧姿態。使節團留在烏孫領地,原本是被安排在一個烏孫人的小城,後面局勢越來越亂,勃西靡鑑於那座小城裡月氏人比較多,深怕亂起來會讓帝國使節團生意外,也就與劉邦參詳之後另外安排地點。

帝國使節團新的駐紮地是在烏孫王庭,這裡擁有最強的保衛力量,可見勃西靡還是相當重視帝國使節團的安全,只是另外那些中亞的使節團和商旅就沒有帝國使節團的待遇了,他們只能是被安排在烏孫王庭的周邊。

自匈奴、呼揭、丁零集結大軍逼迫向烏孫,烏孫南部又有冒頓不斷侵襲,實際上烏孫的整體國情真的是有點不妙,前期的困難還是軍事上面的壓力,後面內部也逐漸呈現不穩的跡象。

“各大小烏孫部落,收到勃西靡徵兵命令之後的反應不太一樣。”餘樊君對劉邦的說法非常感興趣,分析道“一些血緣關係上與現任烏孫昆莫比較近的部落相應了勃西靡的號召,一些血緣關係遠的部落因為勃西靡對他們有恩也相對配合,可是有不少部落是一種糊弄的姿態。”

烏孫是遊牧族群,按照文明等級的劃分,實際上烏孫是處在原始制度社會,族群中除了王之外,王子、王女的地位其實也比較明確。往下則是官職模糊,大部落聯盟之下的各部落氏族長既是下階層的領,管理文治的到了領往下就是各種小頭目。但是小頭目並沒有什麼官職。

在軍隊方面,烏孫與其它很多原始制度社會的族群一樣。共同的王就是軍事最高指揮,各部落的領是下一階層的指揮,但是要看每個部落能夠集結起來的戰士多寡,領也會從手頭的兵力來區分大小,通常戰士比較多的部落領也會掌握更多的話語權。

這種現狀下,其實每一個遊牧部落的共主都會面對一個相同的局面,能不能讓各部落聽話,看共主平時的威勢能不能壓住。也是看共主用什麼樣的手段籠絡。

“不止一名烏孫的部落領找到我,”劉邦很注意看在場的人臉色,主要是看韓信,似乎要將韓信臉上的表情變化盡收眼底,說道“他請求帝國能進行扶持,答應若是成為新的烏孫昆莫,必定以帝國馬是瞻。”

韓信沒有什麼表情變化,甚至是笑了笑。

“想必諸位也被烏孫的領找上門了?”劉邦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嘖嘖”了幾聲感概道“面對風雨飄渺的局勢,果然是不能奢望每個人都能共渡難關。現在的勃西靡就是面對這樣的情況。”

事實上勃西靡還是能大體控制整個烏孫部落,只是近年來勃西靡邁的步子有點大,偏偏又生諸多族群進逼烏孫國境的情況。著實是倒黴透頂。

烏孫與帝國有了接觸,出使帝國的時節向勃西靡彙報了帝國的強大,是在各方各面的強大,勃西靡也就起了向帝國看齊的心思,於一些制度上在烏孫內部進行了改革。

烏孫的原始部落制度是在與帝國進行接洽之後有了改進,最先改革的是關於暴力機構,在軍隊中劃分出了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的職位,統軍的將領原本是設定為來自王庭的指派,可是執行下去受到太多的抵制。後面其實是各大小部落的領兼任各級軍官,不過總算也是邁出了第一步。

勃西靡其實還有意學習帝國的文官制度。只是烏孫不像帝國是定居狀態,另外看到軍事改革只是開個頭就有點進行不下去。牽扯到關於文官制度建立,歷來文官改革最是牽動利益,文官制度的建立是將地方利益大部分集中向中央,哪裡又是那麼簡單就能從原始制度向著封建制度演化的呢!

烏孫是在各個方向都有敵軍逼近的危機之下試圖改革,勃西靡也是從帝國那邊的一個文士那邊得到提示,說是危機越大內部應該是會越團結,細細一想覺得有道理才會進行改革,可是勃西靡沒有料到的是烏孫的文化底蘊和華夏那邊不一樣。

華夏是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才從原始制度走到封建制度,長久的演變中已經產生了適應的向心力,也及時所謂的族群歸屬感,遇到危機情況的時候團結是一種類似於本能的東西。

烏孫一直沒能產生自己的文字,實際上稱不得有什麼文化底蘊,各個部落平時也是遊動放牧,哪怕是領都難得能聚在一塊,只是在有徵戰的時候才會受到召集會合,何況是哪怕受到召集了都不一定能在預定的時間會合。

遊牧族群說向心力其實有點虛,那是人文和文化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他們講求的一般不是什麼“名正言順”的統治,看得是誰的拳頭比較大,誰強大誰就是“共主”,一旦“共主”變得弱小,下一個拳頭大的領就會成為下一任的“共主”。

要是帝國這邊能夠全面支援勃西靡,勃西靡得到帝國的全面支援或許能夠強行將改革進行下去,可是帝國憑什麼要支援勃西靡?

“所以他不是打起了聯姻的主意了嘛!”劉邦咧著嘴“難兜靡不止一次找到我,次次都是奉上大禮,就是求我能夠在陛下那邊說點好話,娶了她的姐姐。”

其實哪怕是呂哲願意,娶了烏孫的王女,那也是與烏孫的關係更近了一步,代價不足以沒有全面支援烏孫吧?

勃西靡肯定也瞭解到這一點,他不知道從哪裡得知帝國極度缺乏優秀戰馬,從一些渠道中獲取了河套馬、隴西馬、趙地馬、遼東馬、中原馬。好幾樣的馬種與烏孫的馬比較起來,事實情況就是烏孫的馬要比帝國那邊擁有的戰馬好上不止一倍,更重要的是因為地域相近的關係。烏孫的馬種對於帝國也是適用。

烏孫馬一般被稱呼為西極馬,能夠在草原、戈壁、寒冬等等的地形和氣候下不被影響。帝國自然是渴望有大量的西極馬,這也就給了勃西靡另外一個籌碼。

“他們前前後後無償贈送三萬多匹西極馬給陛下,這其實是一個誘餌。”韓信總算是開口了,說道“三萬多匹西極馬,有將近一萬匹是經過訓練的戰馬,目前禁軍裝配了三千匹,組成了一個千人規模的具裝重騎。餘下的八千多匹,第一騎兵軍團和第五騎兵軍團進行平分。也各自組建了兩支用西極馬配置起來的具裝騎兵二千人隊。”

西極馬長得高大,且身高也相對高,比較重要的是負重能力不差,短途的衝鋒能力也強,還真的就是適合作為具裝重騎的坐騎。

一匹馬從出生開始,需要大概一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成長為可訓練的程度,又需要大概一年到一年半才能訓練成為一匹合格的戰馬,作為具裝重騎的馬訓練週期可能還要更長一些。

帝國擁有兩萬可以作為種馬的西極馬,很是謹慎地安排到隴西郡和河套各郡進行牧養,可是哪怕能夠繁殖。最少也需要五年才能培育出一批新的西極馬出來,數量確實被限制在五萬以下,畢竟母馬的孕期是十一個月。且不是每匹母馬每年都能懷孕,能在五年之內培育出五萬實際上已經是被良好照顧了。

按照計劃,帝國可是要在十年之間組建十個騎兵軍團,每個騎兵軍團至少會配置五千具裝重騎。一名具裝騎兵不可能只擁有一匹能夠配置馬甲的戰馬,最少限量也是需要二匹,甚至是三匹,而這還是戰馬的需要,不算輔助型的馱馬。等於是一校的具裝重騎至少需要一萬的西極馬和相等數字的馱馬。這個數字還是基本的需要,沒有算上戰時的損耗和各種意外的損失。

帝國目前的騎兵。看兵種的不同,每人配置的戰馬數量也是不同。有一點倒是可以肯定。每個騎兵軍團所擁有的戰馬絕對不會低於十萬,具裝重騎和突騎兵因為兵種的特例。是每人至少三匹戰馬的配置,餘下的各個兵種視情況而定。

目前帝國到底有多少馬匹不太好統計,軍團擁有的戰馬是七十萬左右。七十萬的戰馬來組建六個騎兵軍團其實已經有點窘迫,更不用說其它軍團其實也是需要戰馬來配置斥候和必要的騎兵隊伍;被適用於運輸線和必要的車駕畜力的馬匹,數量是五十餘萬,以至於牛、騾子、驢也是大範圍適用。

“所以我才說是好機會啊!”劉邦有那麼點垂涎三尺的意思“烏孫全國上下可是有將近一百三十萬的馬,要是算上牛羊等物……那就更多了。”

烏孫要內亂了,帝國本土只是從情報上來得到相應的判斷,使節團可是身在烏孫國境,後面更是被安排到烏孫王庭,哪能不清楚這點?

劉邦已經用自己的名義向帝國本土去公函,十分肯定地報告烏孫必定是要內亂,詢問他們應該是什麼樣的態度,又或者是應不應該立刻離開烏孫。他是向本土進行詢問,實際上是認為烏孫的內亂是一個大大的立功機會,很想要放開手腳大幹一筆。

烏孫昆莫一族,也就是靡姓王族對烏孫的統治呈現不穩的狀況,劉邦認為很有操作空間,或是支援靡姓王族,或是挑選另外的部落領扶持,總該是能找到利益點。但是,他認為最有利的莫過於透過扶持傀儡來達到間接對烏孫的控制,因此是比較傾向於拉攏和扶持靡姓王族之外的部落領,只不過在沒有得到本土的命令之前難以下手罷了。

“正使的想法是好的。”陳餘難得沒有抬槓,他也沒有抬槓的必要,劉邦要是能幹成總會有他的功勞,因此哪怕再不喜歡劉邦也只能是傾力相助。他提醒道“那些部落領頻繁送禮,勃西靡沒有道理不知道,本土沒有命令送抵之前,正使要按耐住。”

“呵呵,哪怕是勃西靡沒有覺,我也會故意讓他覺。”劉邦深知待價而沽的重要性,也接受了陳餘的好意,說道“讓勃西靡有危機感,他們才會更加拉攏我們,大的好處沒有得到之前,一些好處先佔總是沒什麼壞處,特別是在他們都需要我們的前提下。”

陳餘可沒有罵劉邦是市井姿態,以目前的現狀來說,劉邦這麼做完全正確,那些人看到劉邦這樣的態度只會更加賣力的拉攏,對帝國日後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軍方的態度是,沒有接到陛下的命令之前,按照之前的命令列事,不會參與到正使的任何行動。”韓信說的軍方是駐紮在烏孫領地的八萬騎兵“何副司令想必也與正使有過溝通?”

劉邦點頭,有點無可奈何道“軍方完全聽命與陛下,這是國家幸事,可就是……就是太刻板了。”

八萬在烏孫的騎兵是西域派遣軍的序列,他們的正式番號歸屬在徵西軍團編制下,現任指揮官蒙恬還在關中,目前負責指揮的是何懌。因為暫時的序列是西域派遣軍,與之草原派遣軍同樣設立司令和副司令職銜,何懌正是副司令。

按照劉邦的想法,何懌其實不用全力以赴地在烏孫南部與冒頓打生打死,該是留下必要的兵力,抽出一部分的部隊用保護使節團的名義前來烏孫王庭,可劉邦只是那麼一提,結果是被何懌毫不客氣地一陣痛罵,說是陛下都沒有繞過太尉署和將軍府調動軍隊,劉邦的膽子竟然肥到這樣的程度。

“使節團的正規軍只有一萬出頭……”劉邦有那麼點渴望地看著韓信“對那些僱傭軍和商隊的護衛操練有成效嗎?”

韓信默默點頭,他算是看出來了,劉邦膽子確實大,軍方那邊求不到助力,劉邦是將目光盯在了非軍方編制的武裝團隊身上,說什麼都是要大幹一票。未完待續。

喜歡大秦之帝國再起請大家收藏大秦之帝國再起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