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值得深思

老婆要生了,在醫院無法更新,請求請假兩天,回家之後恢復更新。

……………………

民眾……,怎麼說呢?一種米養百樣人,世界上就是什麼樣的人都才會組成一個社會。既然是社會,那麼千萬不要妄想人人都是好人,許許多多的人會是好人不過是有一種東西約束著,那是道德或者是法律,但真的就是約束著。

荀子曾經判斷過“人性本惡”的定論,認為人從一開始是惡的本性,不過是因為成長的時候環境的影響,社會自己形成的道德使人改善了本性。佐論是,人學好極難,人學壞極易。似乎也真的是那麼一回事,畢竟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不是從來都由人來自己設定一個普世價值觀的嗎?

呂議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去理解會稽郡正在生的事情了。按照他的想法,張耳逢迎中樞決策本身不能說有錯,帝國邊郡就是需要充實人口,可是張耳辦得實在不漂亮,引起了郡內的動盪本身就是郡守的失職。

“主要還是山民愚昧,若是使用溫和手段,再有一些官員的使力,張郡守……恐怕是要遭受責難的。”陳平從來都不介意將人往最壞的方向想,他表情平靜地說“山民殺官,後又連續反抗,甚至生了不止一起殺戮無辜的事情。不管事情的起因和過程是什麼,張郡守所有想要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是那樣的道理,從山民殺官的那一刻起,且不論張耳幹得到底對不對,山民已經將屬於自己的保護傘給掀了。不是說山民殺官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是他們無論殺誰都是錯誤的,除非是國家讓殺誰。不然殺了人就不再律法的保護範圍之內,對山民如此,對官員本身也是如此。

陳平會遇上呂議純粹是巧合。他是要過去皇帝行轅那邊,因為是走官道的關係。路上遇到了呂議的隊伍。

官員遇上了皇子的隊伍總是該求見問候一下,至於到底見不見那就是皇子自己的事情了。

呂議自然知道陳平是誰。事實上是他非常清楚陳平是誰,或者說是知道陳平有什麼樣的才能,因此肯定是要接見一下。

陳平可是歷史有名的陰謀家,是一個與張良齊名的謀士,差別不過是張良擅使陽謀,他對陰謀則比較擅長。

呂議對於自家老爹將陳平安排在檢察署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太知人善用了。

“是啊。不管起因和過程是怎麼樣,那幫山民從法理和人理來講都完蛋了。”呂議低嘆了一聲,說道“所以說權柄權柄,沒有權柄的人總是要站在弱勢的一方。”

陳平眼皮跳了跳,詭異地看著一臉感概的呂議,內心裡想“這位殿下哪來這樣的感概?”

上位者的思維模式與平民老百姓不會一樣,特別是自小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人往往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民間疾苦。陳平無論怎麼看,覺得呂議都不該有那樣的感概,聽起來覺得不對勁的同時,有心想要讓呂議擺正自己的身份和思想。但因為是臣下的關係不是那麼好開口。

呂議自然是現陳平怪異的目光,他若無其事地將話題轉到了一邊,問道“祭酒方便說一說將要去處理什麼事嗎?”

陳平嘴唇動了動。欲言又止之後,說道“各郡類似於會稽郡的事情不少,有必要讓陛下知道。”

呂議聽得稍微愣神,心想“像會稽郡一般的情況?指的是什麼?”

陳平既然說了個開口也不會藏著掖著,呂議現在還是監國的身份,有權知道。他說“中樞近期再次向各郡縣布招募移民的公文,打算將自願遷移邊郡的人和羅縣那邊的民眾一同分散遷徙。”

“羅縣?”呂議一直在持續關注那邊的情況,說道“據張侍郎的彙報,羅縣那邊的事情已經淡化。大多數民眾不再反對遷移邊郡。”

是有那麼一回事,張良親自操刀之後。他將那些鬧騰得歡的人群分割開來,對那些比較軟的人則是一種威逼利誘的手段。

民眾很多時候是無知狀態。因為無知才是民眾呀?說難聽點,不管是什麼群體精英肯定不能太多,至少是要有一個主次分明的階級,要是人人都是老大,到底是應該聽誰的?就該是天下不斷的動盪,這既是所謂的蛇無頭不行。

羅縣的三十多萬人一再被分散,張良只針對死硬份子和軟化份子,中間派倒是隻做好安置。他對死硬份子的處理方式十分的簡單,就是劃出一塊地皮,周邊封鎖讓他們老實待著。對軟化份子是述說實際的情況,鑑於官府近幾年還是建立起不錯的信譽,事情倒是進展相對順利。

這一次分批遷移民眾前往邊郡,主要是被分配到西北疆域的一些區域,那裡的地方官收攏了羌人,是按照二比一的比例來和中樞交換本土的民眾。

聽著可能怪怪的,但是邊郡地方官對用新的歸化民換內地的民眾是一種無比興奮的態度。在他們看來,不管是不是同一個族裔,羌人與中原文化已經脫節太久了,管理起來無比麻煩不說,更多的時候是需要照顧到羌人的風俗。

落後的文明通常都有一種情況,既是愚昧外加固執,他們的風俗已經不是簡單的生活習慣,風俗事實上就是一種與信仰有關的玩意。而一旦地方官在某些地方沒有尊重他們的風俗,羌人隨地隨地都會爆一場暴動。

吸收或者融合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特別是那些地方官曾經天真地想要和平演變,等待真的接納了羌人在治下才知曉什麼叫麻煩,能夠與內地交換人口,他們肯定是舉雙手雙腳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