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遊牧民族的大招

“朕很心動!”

“那陛下……”

“只是心動,明白嗎?”

“……”

呂哲穿著有點隨便,只是套著一個絲綢的長袍,光著腳丫子跑在一盆熱水。他在宮城的時候一直都是穿著這麼隨便,怎麼舒服就是怎麼來,為了這個問題被一幫御史勸諫了多次,每次都是說會注意形象,但說完了該怎麼還是怎麼。

宮城修建了近十四年已經快要接近完成,目前還沒有完工的只有極少的部分,例如一些林園和花菀。另外的各個殿和宮已經修建起來,那一處用玻璃搭建的光明殿更是進行了幾次修改,變成了一處幾乎是天宮才有的場所。

玻璃被明出來已經有小十年了,起初因為產量問題只有皇室和一些勳貴在用,後面最先走入的教室的建設,到目前為止普通人家也能在窗戶上裝上。

不得不說的是玻璃是一項偉大的明,它改變了的建築的修建方式。以前建築的窗戶沒有紙也沒有玻璃,除開一些特別富足的家庭,不然窗戶的“洞”並不大。紙比玻璃在帝國更早出現,不過並沒有被轉變到除了書寫之外的用途,還是要到玻璃沒有出現並且被大量投放市場,又有官方建築的引領,民間才出現變化。

玻璃說白了不就是沙子做的玩意嘛!工藝粗糙的時候,玻璃會有五顏六色的反應,想要完全透明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起初宮城的光明殿就是一個五顏六色的產物,看上去無比的華麗,但只有呂哲深深地感到不滿意。

小十年過去了,透明的玻璃早就被研究出來,依然是皇室和勳貴最先使用。等待教室為了光線充足而使用的時候,產量實際上已經足夠投放市場。

呂哲並沒有像諸多的“同行”那樣將玻璃視為積累財富的重要明之一,他之前示意工匠試驗並製作出紙張。本來紙張也是能產生暴利的商品,偏偏他就只在成本的基礎上抓取一些毛利。玻璃同樣也是隻保證毛利。然後大批次地投放市場,更甚的是呂哲將紙張和玻璃的製作方法賣出,賣的方式是收取專利費用,既誰生產多少給予多少智慧財產權金什麼的。

說白了吧,呂哲是“擁有天下,富有四海”的皇帝……,哦,他沒有將天下視為私產。但是他缺錢嗎?不缺!對於他來說,有太多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

紙張的鋪開,有利於教化,使得更多人的可以獲取知識,不再是看什麼東西需要一大車的竹簡。

玻璃的鋪開意義可能沒有紙張那麼大,而且說實話也是呂哲想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工業化上面,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加直白地說,是他想要給予一些研究人員利益,額外也是在為民族點開“化學科技樹”做一種必要的推廣。

不止是紙張和玻璃,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在呂哲的提醒下被明或創造出來。他給予參與人員應該的酬勞之後,基本都是進行社會推廣,拿起必要的生產專利費用。

專利費?對的。這個是現代人都知道的名詞,它在華夏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里根本就不存在,也即是不管誰明創造了什麼,任何人都能夠剽竊並用於商業經營。

沒有智慧財產權和明專利收益,華夏文明的幾千年都在幹什麼?並不單單是因為儒家排斥奇技淫巧,然後阻止了華夏族群的科技展,事實上就是明和創造可以任意被剽竊才是最大的障礙。

試想一下吧,辛辛苦苦付出不知道多久的腦力和勞力運動,有了成果之後投入第一批商品到市場。然後明人在隔幾天之後現市場上已經有山寨產品,明人沒有辦法阻止任何人的剽竊。亦是無法來保障自己的權益,誰還腦子有病去專研、明、創新?

剽竊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種“剽竊你的產品是你給面子”的思想幾乎是地固根深。當一個民族根本不尊重明和創新的時候,誰還會去明和創新?哦,別扯什麼四大明,那已經上升到了全人類福祉的高度……也就是白貢獻,誰都沒領情。

呂哲的想法非常的簡單,既然有這樣的機會,他應該在自己能夠做出一些事情的時候,將認為應該做的事情辦下去。

同理,呂哲現在對於匈奴結束戰爭並西遷,西遷之前配合帝國進攻東胡的提議,他有點心動了。

匈奴這個部族對帝國是威脅,其實並不止是匈奴,任何草原上的部族對帝國都會是威脅。這一點在華夏長久的歷史裡已經不止一次的證實,因此哪怕是全國上下都不認為草原佔來有什麼用的時候,呂哲強硬地動了對草原的戰爭,並且是在剛剛統一全國還沒有整合力量就動了戰爭。

“東胡確實是要比匈奴人口多和地盤大。”呂哲注視著張良,問“你怎麼看待這一點?”

張良穿得十分的正式,他也一直是恭敬地站著,聽到皇帝那麼問,平靜地說“取決於陛下對匈奴人的信任程度。”

呂哲對匈奴人能有什麼好信的?他能夠縱容本族一些人,不代表願意縱容異族。

歷史上匈奴分成了兩個部分,是為南匈奴和北匈奴(也叫西匈奴),一部分留在了東方,另一部分向西遷徙。

南匈奴是被漢帝國打服了的那一部分,他們向漢帝國稱臣,併成為類似於僱傭兵的部族,每每漢帝國要用兵的時候,會有匈奴中郎將召集匈奴的各個部落領糾集騎兵,讓這些類似於僕從軍的騎兵跟隨漢軍作戰。

不過得說一句天大的實話,漢帝國真正召集南匈奴的騎兵次數屈指可數,一方面是漢帝國幾乎沒有外敵了,有敵人也不適合騎兵作戰,因此真正到了召集匈奴騎兵作戰是在什麼時候?是在東漢末年的軍閥相攻上面,北邊的任何一個軍閥都有僱傭匈奴人的記錄。比較詭異的是。東漢末年的中央軍中其實是有匈奴騎兵的存在,並且是作為主力使用。例如蔡文姬(蔡琰)就是在洛陽戰亂時被“洛陽九校”中的匈奴騎兵擄掠到了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