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一千零九十章 地廣人稀

李四,華夏文明中與路人甲幾乎沒有什麼區別的名字,他來自衡山郡的一個村落,現在是光榮的帝國騎兵的一員。

帝國騎兵在近幾年一直都是非常有名氣的一個代號,是他們席捲了塞外草原,為帝國開疆拓土了數十萬平方里的土地,繳獲了大量的牧畜的同時,抓捕到的胡人也成為帝國建設的勞動力。

這一次李四所在的那一校得到命令,押解戰利品和奴隸回到本土,與他們同行的是一支來自一個叫羅馬共和國的使節團。

羅馬在哪裡李四不知道,共和國是什麼他同樣也不知道。事實上他有問過一些袍澤,但是他很快就現根本沒有人知道羅馬共和國是個什麼玩意,大多數的人知道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國家之後,只說了一句“那估計很久也沒辦法去繞一圈”就沒有了去探知的興趣。

帝國對世界的探索很有力度,6面上和海洋上的探索從來都沒有停止,不過探索是為了去進行征討……好吧,說明白就是為了去毀城滅國,然後大肆的掠奪,因此對於一些能夠“夠得著”的國家興趣比較大,對於一時半會沒有辦法去“繞一圈”的國家興趣則是比較低。

就是繞一圈,大多數計程車兵認為只要帝國的軍隊能夠開到,任何國家都可以讓他們予取予求,通常能夠獲取到戰功、財富、奴隸。

李四的服役時間比起那些老兵來說不長,他是在帝國曆八年加入軍隊,因為有一身不錯的騎術被選入第一騎兵軍團。他加入第一騎兵軍團的時候,那些該光復的地方早就光復和收回,歷史程序是到了開拓北疆的時刻。

得說一句天大的實話,帝國剛剛進軍北疆的時候並沒有表面上看去那麼順利,畢竟那個時候草原的各個胡人部落實力並不弱小,再則就是對地理地形不熟悉,光是適應就有比較大的麻煩。

帝國軍隊是先進入河套,那個時候匈奴在河套的牧民幾乎是被頭曼帶著南侵,所以用的是“進入”。

河套留下的匈奴人大都是一些老弱,佔領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帝國僅僅是用了不到半年就完成了對河套的光復。

沒錯,就是光復!河套曾經是秦帝國領土的一部分,帝國是兼併了華夏所有的國家,那麼自然也就繼承了對所有國家領土的所有權,既然河套原先屬於秦帝國,是被匈奴人奪了去,再次拿回來自然就只能算是光復,不能算是開疆拓土。

光復河套之後,帝國開始了對北疆草原的開拓,那些戰爭李四所在的第一騎兵軍團只是參與了初步階段,也就是最為困難的那個階段,後面就一直是在帝國西北部活動了。

本來很多人對草原的理解就是除了草還是草,幾乎是沒有什麼經濟價值,就算是那些參與征戰能夠分配戰利品的將士,他們在戰爭的過程中能夠得到的東西除了馬、牛、羊就是俘獲的胡人,大多數是沒覺得有什麼過於誘人的經濟利益。

後面生的事情才扭轉了錯誤的看法,軍隊將繳獲的戰利品利用驛站系統大量送回國內,大批的牛和羊是被執政府給收購,因為牛和羊的數量眾多,平均算下來每個士兵都能分潤到一些,竟是能夠得到四五貫錢。

那可是帝國曆九年的四五貫錢,一枚五銖錢可是能夠買上兩個饅頭,一貫錢是一千枚五銖錢,實際上已經算是很多了,可以讓一個家庭伙食比較好地過上起碼兩個月。

草原不能耕種,哪怕是能夠改造成為可耕作田畝要花的時間和代價也高了一些,按照純粹農耕民族的觀念確實是用處不大,但現在的華夏族群並不完全是農耕民族啊!

現在的炎黃苗裔,隴西、北地、遼東等等地方可是有著相當多還保持遊牧生活方式的氏族,他們是從祖祖輩輩就開始進行放牧,一般是給軍隊提供戰馬和活的牧畜作為肉食。因為收益非常大的關係,那些氏族就沒有想過要改變生活方式。

河套被帝國光復,一些思維活絡的氏族族長很快反應過來,無不是舉族遷徙前往河套,因為河套可是東方難得一個水草豐滿的區域,哪怕是一個小部落能夠擁有河套,只要過上數十年也絕對能夠壯大成為一個大部落。

因為不是純粹的農耕民族,帝國佔領大草原並不完全被視為雞肋,反而是從某一個方面來講成了香饃饃。

帝國進軍草原已經過去了五六個年頭,現在那裡不但有著各大以放牧為主的大氏族,國內也進行了適當的移民。因為牧畜業無比達的關係,再加上帝國搶先修建了一條從長江流域到北疆的國家級公路,草原目前實際上已經成為帝國最大的肉食供應地,每天幾乎都有大量的牛羊順著公路趕回腹地,成為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一盤食物。

“這次回去有三個月的假期啊!”

“可不是嘛?我打算全用在陪伴家人上面。”

“唔!是該陪陪家人。”

“每一次回去家鄉的變化都很大,不是證明我們在外面征戰是有效果的嗎?”

“那是!”

騎兵隊的將士沒有被下令靜默,戰友與戰友之間聊得比較熱烈,他們回到關中的澠池之後就會解散,到時候基本上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狀態了。

羅馬的使節團?進了關中之後其實就是交給了帝國腹地的駐軍,徵西兵團只負責保護到咸陽就算是完成了任務。另外關於戰利品和奴隸,其實也是到了咸陽就會進行上繳。

“你這一次帶了什麼?”

“一些西域的土特產咯,還能是什麼。”

“什麼東西?”

“一些寶石,都不是什麼值錢的玩意。”

話說回來,因為華夏文明的特點,寶石在帝國還真的就不是什麼值錢的玩意。華夏文明的特點是喜歡玉,有一句話叫“君子如玉”,某些方面來講能夠體現華夏族群對玉的喜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