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從山賊到天帝 第95章 百年大計

“國主英明。”聞人未央是越來越佩服國主了,這個建議雖然是他提的,但是國主能夠立馬會意,並舉一反三對他的建議進行完善,簡直就是自己的知己。

“國主英明。”眾臣高呼道。

經過幾番商議,最終對大漢國的朝會制度也進行了最終敲定,具體如下

時間上,每月十五號為大朝會時間,早晨九點正式開會,晚上六點前必須結束;

內容上,朝會的議題需要提前三天(緊急事務可由國主提議插入)給與會的眾臣,大家要提前做好準備,提高效率;

涉及官員上,從四品以上實職官員必須全部參加(特殊情況必須申報內閣或者軍部批准);

事務等級上,四級以及四級以上的軍政事務;

飯食上,由宮廷提供午餐和晚餐。

結果上,大朝會商議的結果(除需要保密的政策外)需要在第二天公佈在大漢報上。

大漢報是剛才商議的時候,許伯駒提議出來的,就是地球那邊的官方報紙,這有利於百姓更清晰瞭解國家政策,不被下面的官員矇蔽,也能更加實時的瞭解國家生的變化,增長國民的見識,眼界等等。

利大於弊,眾人紛紛表示贊同,用張天辰的話來說,這個大漢報簡直就是妙不可言,神來之作。

第二個議題到此結束,現在的朝會制度既能提高大漢國的行政效率,也能讓許伯駒偷懶,有足夠的時間修煉,他可不想像地球那邊古代的皇帝那樣,那麼勞心勞累,天沒亮就上朝。

到了朝堂也是扯皮,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好,下面最後一個議題,休沐制度,寡人和其他國主可能不太一樣,寡人始終認為做事情講究的是方式方法,講究的是效率,而且諸位也需要時間修煉,畢竟這個紛爭的世界,最終還是實力說話的。”

“所以寡人打算,實行做七休三的制度,這樣每個月就有九天的時間可以同來修煉或者和家人團聚,甚至可以出去遊玩一番,這才是人生,放鬆之後,寡人相信大家的工作效率會更高。”這是許伯駒想了好幾天的決定。

地球上有做五休二的制度,但是這邊,他現列國好像都沒有休假制度,也不是沒有,一年就那麼幾次大的節日才有,平時是沒有的。

這是個玄幻世界,許伯駒認為大家更加需要時間來修煉,要不然就會落後,而這個世界的人身體素質比地球強太多了,所以是有足夠精力連續工作七天的。

廢話,之前一直連續工作都行,現在七天怎麼可能不行。

年長者聽了眉頭微皺,這是他們沒有想到過的,但是一些年輕的官員則是眼睛亮,國主真是太體恤民情了,這個沐休制度簡直好的不能再好了。

“國主,臣等晚上是有時間修煉的,不需要休息那麼長時間,而且都去休息了,國家怎麼辦,要是生了什麼事情,所有人都不在自己的職位上,誰來處理?”秦爺先站出來反對道。

大家一聽,不少人洩氣了,因為秦爺說的話是有道理的,他們無法反駁。

“秦尚書說的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但是我等不應該回避,而是應該針對這個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即可。”聞人未央出列反駁道。

“那不知道聞人尚書有何解決之道?”秦爺反問道。

“也不難,可以輪流休息,十天時間,做七休三,每個部門完全可以將自己的下屬進行分開休息,比如一批人前三天休息,一批人中間三天休息,一批人最後三天休息,前提便是不影響國家執行,遇到了緊急事務也能及時處理,甚至非常緊急的事務可以隨時召回正在沐休的官員,如此不是挺好的嗎?”聞人未央給出的答案讓不少官員紛紛點頭,許伯駒也是贊同的。

“好,寡人覺得聞人尚書的這個補充可以,就這麼定了。”

許伯駒一言而決,眾人也沒有什麼好反對的,這件事情總的來說是對大家都有利的。

隨即,許伯駒宣佈道

“大漢國的沐休制度,做七休三,各部做好官員的輪休安排,務必不能影響國家執行。”

“而且,這個制度值得在全國推廣,我們大漢國和列國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比如列國普通百姓是很少有機會學習武道的,但是我大漢國實行的是全民武道制度,初級武徒級別的功法是免費學習的。”

“如果再推廣做七休三的制度,我大漢國的百姓將會每個月都多出九天的修煉時間,短期來看會損失一部分利益,但是長期來看,這對提升整個大漢的綜合國力是非常有利的。”

“休假的三天,可以讓一些高手去往全國各地進行武道宣講,溫故而知新,學習的最好方式便是教授別人,這對於傳道解惑者以及大漢國百姓來說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甚至未來可以將這些納入吏部的政績考核當中。”

“國主英明。”

想必百姓們知道這個制度應該先是茫然,繼而開心吧,畢竟這個是帶薪休假,還會有各大高手講道,有更多的時間修煉。

“好了,今日的三個議題到此結束,下面是兩項事關我大漢國未來的百年大計。”許伯駒的話音剛落,眾臣紛紛集中精神。

實在是許伯駒把這個問題的性質說的太大了,百年大計,他們也很好奇。

“一個是教育,一個是基建。”

教育,大家還能勉強明白一些,不過這以前都是世家大族的特權,但是基建是什麼,眾人都是一頭霧水,包括智慧過人的張天辰和非常高傲的聞人未央,兩人也是眉頭微皺,非常認真的聽著。

“教育,寡人打算在每個保建立一所蒙學,每個公社或者每座城建立一所小學,每五個公社建立一座中學,長安城建立一所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