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從執教皇馬開始 第641章 太豪橫了!

誰都沒有想到,世界盃熱戰正酣,英聯賽還沒啟動夏季集訓,高深的一席話竟然會在英國國內,進而在整個歐洲都引了激烈的討論和爭議,引起了軒然大波。

泰晤士報就認為,高深的思考角度非常新鮮,跟之前絕大多數人的思路不一樣。

不管是英足總、歐足聯,還是英國媒體,一直都是把英視為英國人的英,所以他們推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包括報名時的自家青訓和本土培養球員的名額限制等等。

其本質上都是為了保護英國本土球員的利益。

他們認為,外援過多,搶佔了本土球員的生存空間。

不僅英是如此,其他聯賽,包括西甲、意甲、德甲和法甲等聯賽,全都是如此。

充其量就是外援限制的人數和規則不同而已。

那為什麼要限制外援?

答桉很簡單,就是保護本土球員。

可另一方面,包括英、西甲、德甲和意甲在內,四大聯賽在過去十年,一直都致力於全球化,他們仗著自己是世界職業足球的核心,就想要到全世界去大肆輸出,獲取利益。

所以,過去這些年,英的海外版權比重正在不斷攀升,甚至已經過本土市場。

這還只是直播版權,如果算上商業贊助等方面,英現在的繁榮就是靠龐大的全球市場在支撐,沒有了全球市場,英的繁榮就不復存在。

西甲、意甲和德甲等聯賽也基本都是如此,尤其是頭部的豪門球隊。

這就出現了一種很有趣的矛盾。

一方面,你說英是英國的英,要限制甚至拒絕外籍球員;但另一方面,你又拼命想要把英推廣到全世界,想要到全世界去賺取鈔票。

這不是很矛盾嗎?

泰晤士報用很大篇幅去分析高深的這番話裡的邏輯,認為這也是可以成立的。

因為如果都是本土球員,甚至都是本土教練,那英的比賽不會像現在這般精彩,英的技戰術水平不會展得這麼快。

所以外籍教練和外援,對英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那本土球員怎麼辦?

“事實上,高深給出了答桉,他認為英國就應該大力展青訓,加大培養年輕球員的力度,讓更多優秀的年輕球員去跟高水平的外援競爭,進而提高英格蘭本土球員的實力水平,這樣國家隊的水平也會跟著提升。”

泰晤士報認為,高深的想法更加市場化,才是未來英、英格蘭足球和全球化趨勢的一種可持續的展路線。

“進一步限制外援名額,進一步打壓外援,到頭來只會閉門造車,得不償失。”

泰晤士報還根據高深的這番話,深入地剖析了英格蘭過去這些年在青訓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英足總。

要知道,每年英的一大筆收入,都會劃出一部分給英冠等低階別聯賽,一部分給青訓,還有一部分給社群,這些都在英的支付賬單裡的。

那麼英足總把錢都花到哪裡去了?

這些年來,英每年看似都湧現出不少的年輕球員,但真正有幾個能夠成才的?

四年前的沃爾科特橫空出世,多少人對他寄以厚望,可四年過去了,現在的小老虎還有四年前的風光嗎?

都已經被自己的室友加雷斯·貝爾徹底壓下去了好吧?

“高深說得一點都沒有錯,英格蘭的足球水平要提升,一方面就是要靠市場化和競爭,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青訓投入力度。”

泰晤士報剖析,德國最近兩屆大賽,之前零六年是本土,那就不說了,這一屆南非世界盃,湧現出了托馬斯·穆勒和託尼·克羅斯等一批年輕的才華橫溢的新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這一批球員恰恰就是德國青訓改革後的成果。

九十年代,連續大賽折戟,德國以貝肯鮑爾為的一批有識之士,開始思考德國足球的癥結,下大力氣改革青訓,加大投入力度,這就形成了最近兩三年來,德國年輕球員開始湧現的大好局面。

這是偶然嗎?

……

但也同樣是在泰晤士報,也同樣有媒體人撰文反擊高深,認為他是站在外籍教練的角度,站在外援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