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席捲天下 第573章 目瞪口呆

騎馬遊弋而戰的騎兵,他們能夠堅持至少數天的不下馬,吃、喝、拉、撒、睡皆是待在馬背上,遇到敵軍可以尋找時機給予痛擊,這個才算是騎兵。

難以長時間待在馬背上,受不了吃、喝、拉、撒、睡都不著地,到了戰場就只能下馬而戰,這個其實是算作騎馬的步兵。

中原皇朝很多時候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步兵,大多是依靠戰馬的腳力趕路,等待到了戰場下馬作戰。或是騎馬覓戰可無法保持長久的遊弋,打著打著變成待在原地依靠戰馬的高度殺敵,也真的不能稱作合格的騎兵。

集漢國的全國之力,劉彥也就只組織起七個常備騎兵軍,裡面還劃分了精銳和普通兩種。虎賁軍、羽林軍、和第一常備騎兵軍可以靈活在戰時變陣,能夠受得了長期待在馬背,還有足夠的耐力在經過連續數天不下馬背的趕路後與敵接戰,算得上是精銳。第二至第七常備騎兵軍大多也能長期待在馬背,可是無法在戰時靈活變陣,那就只能算是普通的常備軍。

這一次謝艾孤軍深入草原帶的就是第一常備騎兵軍,數量只有一萬左右,那是因為該騎兵軍長期在北境作戰,有交戰就會有損員,哪怕補充得再快速也無法時刻保持滿編狀態。

事實上,懂得軍事的人都會理解一點,長期處於交戰狀態的軍隊根本就沒可能時刻滿編,只有一些新編軍才會是滿編。

謝艾不是很瞭解禁衛軍,初步的瞭解也就是知道悍不畏死這一點,對禁衛軍執行軍令的力度和補充速度,等等方面因為是第一次統率的關係還需要摸索。

已經有兩千禁衛軍騎兵在與聯軍交戰,草地被馬蹄踩踏得泛起了滾滾的塵煙,待在外面其實很難觀察清楚戰況如何。

兩軍是相隔五里左右遙望,等於是中間只預留出狹長的五里空間拼殺。

雙方靜待在其餘軍隊,不約而同地將遠端部隊調到前方,只要是非我軍靠近就是一陣漫射。這樣一來又壓縮了交戰兩軍的活動空間。

風勢不是吹向靜立兩軍的任何一方,所以對兩軍都沒有什麼影響,他們現在只是在試探階段,等待有一方摸清楚對方的戰力,態勢必定會出現改變。

“我們兵多。”慕容俊手指風吹來的方向:“完全可以搶先佔據風勢有利位置。”

“這裡離柔然山不遠。”拓跋什翼健沉悶地說:“至少先要糾纏住漢軍,再搶佔有利位置。”

都是騎兵,平坦地形的百里路對騎兵也就是小半天的路程,交戰場地確實離柔然山有些近,漢軍要是斷尾求生肯定是能撤到山區。而多方聯軍想要的是在平坦的開闊地與漢軍交戰,絕不是有了騎兵優勢再去打山地戰。

兩邊派出的試探部隊已經快要出現結果,那是聯軍這邊有越來越多的騎兵零散地撤回本陣,只有一方在滾滾塵煙中失利了,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簡單的說,就是分隊廝殺的隊伍大部分陣亡,剩餘的少數再待下去也是送死,能撤不撤對騎兵來講是傻子。

作為漢軍指揮的謝艾因為有塵煙的遮擋看不清楚狀況,他只知道交戰的場地越來越向敵陣的方向移動,推測是本方軍隊在交戰中取得優勢。

滾滾的塵煙之中,以氐族騎兵為多數的聯軍,右翼的張氏涼軍在交戰不足一刻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面臨崩潰,比他們最先支撐不住的是拓跋代軍。

張氏涼軍比較衰,他們本來是要遊弋掠陣,漢軍先是直衝中軍的氐人騎兵,可漢軍中途卻突然拐了個方向向右側。張氏涼軍的統兵將領驚訝於漢軍能夠在高速馳騁的途中進行迂迴,漢軍迂迴的過程中隊形還不亂,他有心想要規避卻是發現會被中間切斷,只能是硬著頭皮迎上去。

張重華帶到草原的張氏涼軍當然都認為是精銳,而張氏涼軍的精銳其實都是從西域調回來的部隊,基本上都是和西域諸國、諸族打過硬仗的部隊,且不管裝備或戰力怎麼樣,擁有一顆敢戰之心是必須的。

兩千張氏涼軍在交戰前還高喝了一聲“嚯!”,前排的持槍騎兵平穩地放下長度大概是五米左右的騎槍,後方的騎兵則是該預備躲箭的將身軀儘量貼緊馬背,該是準備發射箭矢的已經引弓待射。

將目標定在張氏涼軍身上的漢軍皆為突騎兵,說白了就是身穿擁有甲群的騎甲,手握脆木長槍和小圓盾,後備兵器還有類似於環首刀的直刀,並沒有攜帶遠端攻擊武器,戰馬則是前身配了馬甲。他們是先扛住一波箭矢,於沉默中撞上張氏涼軍的長槍騎兵,剎那間當然是一陣人仰馬翻和慘叫聲、悶哼聲連連。

兩軍的互衝是很快就互相鑿穿,一千五百漢軍突騎兵損失大約七八十騎,兩千張氏涼軍則是損失超過五百騎。

戰損比超過五比一,一時間讓很快察覺差距的張氏涼軍將領心裡哇涼哇涼。

僅是一個互衝罷了,一個照面折損四分之一的兵力,發現這一點的張氏涼軍每個人都是心生遲疑或是恐懼。畢竟這個已經不止十分之一的傷亡,而哪怕再精銳的軍隊傷亡超過三成也會失去征戰信心。

另一邊的拓跋代軍,他們倒是如願靠近了漢軍的弓騎兵,問題是也僅是靠近而已,每每互相之間的距離不超百步,他們就會被漢軍弓騎兵“唆唆唆”來上一波箭雨。

拓跋代軍攜帶的角弓射程達不到百步,哪怕是有個別人能射百步,射出去的箭矢也是軟飄飄根本殺不了人。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試圖更加接近漢軍弓騎兵,嘗試的過程中不斷有人中箭落馬。三千人不管是抱團,還是分隊圍堵,反正就是被沒完沒了地遠射,追著追著自己失去信心也就沒打算追,卻反過來被漢軍弓騎兵逮著尾巴不斷射。

胡人建立的國家,除開一些王牌部隊,要不然根本沒有鐵甲這玩意,一些厚厚的羊皮襖或是正規一些的皮革甲卻是防禦箭矢的效果太差,先是在追逐過程中減員,後面又被逮著尾巴不斷射殺,僅僅是一刻鐘不到就摺進去六七百,逼得他們後面乾脆化整為零。

左右兩翼的友軍先後廢掉,作為主力的氐人騎兵在期間不是什麼都沒幹,他們一再試圖攔截漢軍交戰,等到最後也真的如願,只不過是張氏涼軍和拓跋代軍先後失去敢戰的信心成了觀眾。

氐人可是漢軍的老對手了,被禁衛軍痛宰的次數只比羌人略略少了幾次,要讓他們面對漢軍的常備軍其實還是有些勇氣,對上悍不畏死又真的很能打的禁衛軍,真真是還沒開始拼就先自己打從心裡發虛。

出戰的兩千禁衛軍經過一連串的拼殺,等待對著氐族騎兵發動衝鋒已經剩下不足一千的突騎兵,倒是五百弓騎兵還沒損失一人。折損超過四分之一,再精銳的軍隊到這一刻也該心裡不願作戰,問題是禁衛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體力可能是消耗很大,但絕不可能出現怕死的心態。

一方心裡發虛,另一方悍不畏死,交戰的軍隊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展現出什麼樣的氣勢。而軍隊在拼殺之前的氣勢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決定了最終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