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席捲天下 第758章 後悔莫及

對一名的統治者來說,國內有壓力了應該怎麼辦?

合適的統治者會想辦法疏導民眾的不滿,再最大程度地修改政策,不過這樣基本不會有太大的鳥用,考驗的是國內百姓的忍耐之心和揭竿而起的魄力。

更加合格一些的統治者,他們會向外尋找一名敵人,用外部的敵人來吸引國內的注意力,用盡方法宣傳敵人的威脅,另外就是梳理內政再團結應該團結的,不一定是要真的對那個敵人開戰,卻是能很有效地轉移國內的矛盾,只要不是民怨滔天總是能夠撐下去。

優秀的統治者,他們會做上述的兩步,更會培養起一幫進取心十足的人,找到一個能動手的外敵下手,保證能夠輕而易舉地消滅敵人,未必會從敵人那裡搶奪多少資源,可內部的不滿必然是得到發洩。

合格又優秀的統治者,他們在找敵人下手的同時,還會藉機清理掉國內有威脅的那一部分,就是這樣做非常的危險,操作不當國內威脅沒有清除,對外戰爭也沒有獲取勝利,結果是自己的“龍威”遭遇動搖,有威脅的那些人也警惕抱團,要是再不改變方針自己的帝位就要不保。

劉彥能夠想的到一些的例子,但諸夏曆史上有那個勇氣和魄力的帝王真不是太多,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也有不好不壞的。

【反正我不會是楊廣……】劉彥有讀過史,還特地對楊廣進行過了解:【楊廣並不是真的那麼不堪,不過是改朝換代的獲勝者竭盡所能地進行抹黑。只是他遭遇的對手太強大也太狡猾,本人又缺乏耐心……】

漢國目前並沒有成氣候的利益集團,剛剛成型的幾個利益集團還都互相針對,再來是劉彥一直對軍隊進行最高的控制,只要軍方不出現問題,那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笈多戰事,西域戰事,草原戰事。”劉彥說的比較籠統,還是會分割區域性戰場:“當今首重為笈多戰事和西域戰事。”

對笈多王朝的戰爭已經越變越複雜,也是漢國……或者說諸夏曆史上第一次遠赴萬里之外的跨海戰爭,一旦失敗那將會是後果非常嚴重的事情。

“雖然略有拖沓,戰事卻是相對順利。”徐正很明白對笈多王朝的戰爭有多麼重要,他還以為劉彥是出現動搖,趕緊說:“徵南將軍一再保證,明歲必然登陸敵境本土。”

劉彥根本就沒有出現什麼動搖,一旦第一次遠赴萬里之外的入侵失敗,喜歡以史為鑑的諸夏就會一再拿這一次失敗說事,會使大多數人一聽到跨海作戰就退縮,他們這一代或許還能再次進行跨海戰爭,可子孫後代未必就有那樣的信心和魄力了。

紀昌和桑虞對視了一眼,兩人是在瞬間達成默契。

“陛下,若戰事有所需,丞相府可做最大支援。”紀昌雖然轉向希望有和平建設內政的傾向,可是他萬分清楚要看什麼時候:“對笈多之戰,便是咬緊牙關,臣等亦會竭盡所能。”

桑虞立刻附和道:“大漢對笈多之戰,與多國結成聯軍,唯有滅其國一途。”

說出了不同的角度,軍方依然對獲取勝利滿懷信心,丞相府表態無論怎麼艱難都要繼續下去,桑虞卻是從邦交角度來說話。

諸夏事實上是一個很好面子的國家,有太多打腫臉充胖子的例子。很多時候卻也不是單純為了顧及面子,是堂堂大國就該有大國的該有的樣子,要不然怎麼保持威嚴,使各國心懷畏懼?

人與人的社交,有自信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說服他人,也會使他人在想對自己不利的時候心生忌憚。

在國家的邦交體現上面,強國就是需要依靠威嚴來震懾他國,要不然明明自身很強大,可是他國覺得好欺負,就算他國未必能對自己怎麼樣,可一再被挑釁也會很難受。

漢國現在對於超級大國該是有什麼樣的姿態暫時還沒有適應過來,說到底是國家建立的時間還短絕大多數的統治階層大多是出身於微末,他們對外一直保持強硬的根本原因就是遇敵不慫而已。

劉彥看到幾個重臣先後表態,內心欣慰的同時也知道是因為什麼。

軍方需要有戰爭,他們要在戰爭裡面證明自己的價值,去戰場上獲取軍功封妻廕子。

丞相府的思想並不統一,但是身為丞相的紀昌很清楚國家的強大不能遭遇動搖,外國未必能拿漢國怎麼樣,可是國內的野心家必然會借題發揮。

漢國才建立九年而已,時間短到曾經的很多對手和敵人都沒有死去,不知道有多少人躲在暗地裡蟄伏。

像是西北,一稍微出現點問題,那麼多的餘孽就蹦出來,那還是漢軍在戰爭中沒有遭遇大挫折的前提下。

要是對笈多王朝的戰爭半途而廢,就不光是西北會有問題,接下來就該是長江以南出現大問題,然後蔓延到全國。

別忘記西北的乾旱已經是既定事實,北疆的全面乾旱也已經出現端倪,沒人知道劉彥是怎麼事先預知到會爆發乾旱,元朔六年他第一次提起中原會爆發乾旱期間,當時很多人是訝異之外又覺得困惑。

元朔六年那階段,漢國都還沒有消滅東晉小朝廷,對於當時的司州和幷州也沒有光復。那個時候劉彥就提到會出現乾旱,要不是他表現出足夠多的神秘,那就不是訝異和困惑,該是認為精神有病。

三年過去了,劉彥的預言得到證實,不知道有多少人後悔為什麼要擴張那麼快,應該是等著乾旱爆發之後再行動,漢國就能以救世主的角色出現,乾旱發生的那些國家也必然會被唾棄。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尤其劉彥是一點都不覺得後悔。他當然知道拖延有好處,可是漢人的數量已經足夠少了,是帶著能保住一個是一個的想法,才沒有利用天災。

那並不是劉彥聖母,是他的野心決定了行事作為。

什麼都需要人的時代,要真的等天災發生再擴張,天災外加人禍之下,還能剩下多少人?

目前漢國有一千七百多萬的人口,這麼一點人連本土都填不滿,許多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要是等天災再出兵,漢國目前絕對不會有一千七百萬人,最多也就一千萬出頭的樣子。

朝議結束,劉彥回到後殿小憩,沒有多久崔宗稟告說,丞相紀昌和御使大夫桑虞求見。

劉彥知道會有人來求見,比較意外的是隻來了紀昌和桑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