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席捲天下 第767章 各有心思

西域當然是有出過強國,可是那些強國基本是外來者建立,本地人(國家)從來都是被外來者欺負的角色。

曾經的大宛是希臘後裔建立,他們依靠馬其頓的遺澤……也就是長矛軍陣和對騎兵的運用,能夠輕鬆吊打任何一個西域國家。

烏孫人其實並不是西域土著,他們是生活在祁連山附近一座叫渾邪山的周圍,自己的首領也叫渾邪,只是他們後面被迫離開渾邪山,後面匈奴人擊敗了月氏人佔據了整片祁連山,又封了一個渾邪王,導致烏孫人不得不將首領的名字改為昆莫(也稱昆彌)。

另一個能夠稱為西域小強的國家叫車師,問題是車師本身並不怎麼樣,是因為一直得到匈奴的重視,才算是當地的小強,離開了匈奴人車師什麼都不是。

西漢計算西域國家有三十六個,肯定是有些國家沒有被記錄進去,那是因為西域就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地方,數千人就敢建國,數百人就敢稱王,諸夏真不樂意去記錄只有幾百個臣民的王國。

事實上,西漢進入西域之後,一開始也沒有形成多麼有效的控制,是有設立西域都護府,也有安排官員,但只是少量駐軍並屯田,有輻射並能控制到的只是屯田點附近的國家,還只是能威懾到小國。

西域真正被漢室嚴密控制是到漢元帝時期了,還是因為陳湯幹出了“搴歙侯之旗”和“斬郅支之首”的事業之後,徹底又狠狠地震懾了西域各國一把,西域都護府也才算是脫離空有其名,成為一個真正能管理西域的職權機構。

到王莽篡漢時期,漢人一度失去對西域的控制權。那個時候漢人內部又爆發亂戰,自己打來打去誰還會去管遠在萬里之外的西域。當時的西域人察覺到漢人內亂,一再聯合攻擊西域都護府的駐軍,後面北匈奴也閃亮登場。

西域都護府長期得不到增援,孤立無援之下的西域都護府駐軍越打越少,可西域都護府還是堅持了十年,後面僅剩下數十人逃回西涼,之後他們是有什麼樣的命運並沒有被記載。

西漢崩潰,歷經十七年的內戰,劉秀代表老劉家重新獲取統治權,一開始並沒有什麼餘地再去管什麼西域。

東漢初年(公元八年之後),光武帝劉秀忙於國內戰事,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局勢混亂。當時的西域,北道各國大都附屬於匈奴,南道諸國則相互攻伐,爭戰不休。北匈奴乘機征服了西域北道諸國和南道大國於闐,利用西域的人力物力不斷襲擾東漢邊境。為徹底擊退北匈奴的進攻,外通商道,內安邊境,東漢王朝採取“以夷制夷”的方略,從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七三年)起,始派軍出征西域。

永平十六年二月,漢明帝令奉車都尉竇固、耿忠率軍擊敗北匈奴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佔戰略要地伊吾盧。為進一步聯絡西域各國,孤立北匈奴,竇固派班超及從事郭恂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致力幹打通匈奴控制薄弱的南道各國,降鄯善,制於闐,襲疏勒,驅除了西域南道的北匈奴勢力,使南道諸國先後歸附。

與此同時,為防止北匈奴捲土重來,永平十七年十一月,漢朝派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等再度舉兵西征,擊破北匈奴白山部於蒲類海,並擊降役屬北匈奴的車師前、後部,南道基本打通,北道東西兩站也為漢朝控制。東漢重設西域都護和戊、己二校尉。

東漢與北匈奴對西域的爭奪是從永平十六年(公元七三年)一直持續到漢靈帝駕崩,也就是說從東漢建立到滅亡,實際上都沒有完全控制住西域。

後面諸侯亂戰,就是天下三分之後曹魏出兵西域,可實際上也僅僅是重新控制住西域靠東的一小塊面積,其餘地方是有心無力。

到三國歸晉之後的司馬一家子,他們是接收了曹魏對西域的控制版圖,曹魏沒有控制到區域並不歸西晉所有。

司馬一家子自己搞出了“永嘉之亂”,打生打死之下西域是徹底丟了,後面更是發生神州陸沉,連帶中原也丟給了胡虜,搞“衣冠南渡”去了。

“所以,我們是時隔三十九年之後,第一批重新進入西域的漢人?”

“第一批漢人恐怕未必,軍隊的話年份遠不止三十九年,可能超過七十年了。”

沒毛病,司馬一家子建立了西晉,面對完全被打爛了的中原都顧不來,哪有什麼閒工夫去顧及西域,後面西域真的是沒駐軍。會有非官方的漢人到西域,可是軍隊真就沒有派遣過。

劉銳眯起眼睛看向懸掛在軍帳一側的山川輿圖,帳內是燃燒著油燈,光線其實並不怎麼足夠,看山川輿圖只能是看個輪廓。

西域非常大,以面積來算的話,比整個中原都還要大。漢元帝為什麼能在史書上大寫特寫?就是因為在他那一代完成了對西域的控制,連帶說起西域也不得不提到陳湯。漢明帝同樣是那樣,他統治期間重新為漢室奪回了西域的控制權,竇憲、竇固、耿秉、班固、班超、郭恂等等的一些執行者也在史書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我等……”劉銳看向了范進,滿滿都是渴望地說:“亦該在青史留名!”

非常的沒毛病,作為時隔數十年後第一次進入西域的軍隊將校,要真的是將西域重新奪回,無論怎麼樣也會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差別就是被一筆代過,還是幹出了什麼豐功偉績被大書特書。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范進吟唱了一段:“有今上背書,終軍及班超之偉業,誰不想?”

劉彥也就是覺得解放軍的歌曲不合適,只有取有古意一些的,他穿越之前《我的團長我的團》正在熱播,聽到那首歌立刻被吸引,就改了改當成自己部隊的軍歌。

漢軍的軍歌挺多,上面那一曲算是最怪的一曲,另外的軍歌基本是取自《詩經》,例如《秦風·無衣》、《秦風·小戎》、《秦風·蒹葭》也都先後成為軍歌,它們都是《國風》的一部分。

《詩經·國風》中的很多詩其實都是軍歌,《無衣》尚武、《小戎》深情、《蒹葭》意境深遠,也是始皇帝焚書坑儒之後有流傳下來,其餘要麼不合適,要麼就乾脆就是殘篇。

算起來的話,《詩經·國風·秦風·無衣》絕對是傳唱度最高的一首,背景是周天子遭遇夷狄攻破國都不得不出逃,秦人響應了號召出兵勤王,那個時候的秦人就是唱著《無衣》擊潰了夷狄,保護周天子抵達洛邑(就是洛陽)。

《無衣》是在秦人連基礎生活都無法保證的前提下,為了響應勤王大傢伙其實很多人連衣服都沒有,然後就是為了表示同仇敵愾,以當時的現實情況作為背景而被創作出來。

其它《國風》的詩歌在秦帝國覆滅之後基本不再作為軍歌,獨有《無衣》一直是被繼承下來,西漢、東漢、兩晉、隋、唐、宋、明都有將《無衣》作為軍歌,像是諸胡建立的國家就沒有視作軍歌,其實不唱的本身也很足以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