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席捲天下 第800章 朕的大軍何在

草原就是一個泛稱,諸夏所指的草原一般就是雁門關之外,很多時候還會包括關中和遼東以北。

對於一個長時間遭受來自草原威脅的民族來講,不管之前是叫什麼國名,不知道有多少代人日思夜想地想要剪除來自草原的威脅。

實際上草原上的統治者也和中原一樣是換了一茬又一茬,漫長的歲月中由於草原的環境,再加上游牧民族的生產力問題,草原上的總人口很少有超過三百萬人的時候。

明明是有兩三千萬人,或者是高於兩三千萬人,生產力也是全面的壓制,可是中原王朝卻一直生活在被草原遊牧民族襲擾乃至於是侵略的陰影之下,那是有著相當多複雜的因素。

“任何一個時期,只要中原的天子抱定決心,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都不是對手,可惜的是中原很少出現有大決心的天子。”

劉彥自然是不會帶著少數人就出草原,隨行的軍隊就達到五萬,還有兩千多必要的隨從、宮女之類。他這可不是為了講排場,是草原之行絕對算不上安全。

峻稷山指的是一片分佈很廣的區域,其實也並不都是山區,存在面積頗大的平坦草原,也有一些能被稱呼為谷地的地方。它的南面就是漢國的疆域,臨近西北之地以及河套。它的北面是一片多沼澤地形,那裡屬於丁零人為主的西高車疆域。它的東北面就是一片群山分佈的區域,山峰並不是中原的那種山,是一種大體上光禿禿的山包。

草原之中當然是有山,並且要說的是山還不算少,只是它們本身就位處高海拔,草原獨有的地理特色也註定了一點,海拔非常高的山,就近看上去可能就是一片像矮山包一樣的隆起,山體也不會存在什麼陡峭,其實大多就是一些有著平坦斜坡的山包。

從姑臧到峻稷山的路途並不算短,一路上會經過一些城鎮,西北之地正處於特殊時刻,大多數的城鎮因為旱災的爆發被廢棄,一些城鎮哪怕還有人也會是原先的十分之二三不到。

天災,尤其是旱災爆發的歲月裡,但凡是有點活力的人都會外出求活,只有一些鄉土情結異常嚴重或是年紀太老的人才會留下。他們能不能生存下去看的是旱災什麼時候結束,要是旱災維持兩年以上,留下的人必定是要折損掉起碼一半人以上,另一半的人也會身上落下各種毛病。

巡視隊伍穿過那些城鎮的時候,許多當地人是圍上去,他們之中甚至都存在根本不知道已經改朝換代的人,還以為是統治西北之地的張氏出巡,鬧出了一些不處理難堪,處理的話則是更難堪的事。

在西漢,漢文帝被百姓議論,他是選擇不追究愚昧無知的百姓,並延伸出“百姓議論官員和國政無罪”的漢律,那也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由來。自漢文帝之後,西漢和東漢也就沒有出現百姓議論國事被處理的案子,倒是士子和官員沒有這一項“特權”。

劉彥當然不會去和訊息閉塞的百姓計較,事實上任何睿智的統治者都不會去和百姓“較真”,要針對也會是針對一些特殊階層,對百姓一般是會比較寬容。

出巡隊伍每經過一地都會鬧出一些那樣這樣的事情,經常是當地的官員為了迎接搞出來。延續於之前朝代的規則,他們不需要為統治者出巡出資,迎接出巡隊伍其實更多是為了尋求“政策”。

啥玩意呢?就是當地官府會逮住機會大吐苦水,愴然淚下地述說遭遇到的難處,懇求天子給予一些優惠的政策,通常會是免除賦稅之類的。

在過去的歷史裡,會經常搞出巡的天子不多,始皇帝一再巡視天下是為了宣威,漢武帝巡視天下則是有選擇性地當善財童子。

可真別說,漢武帝劉徹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善財童子,他屢屢出巡到某地,經常是被當地官府稍微哭訴一下,就會宣佈當地免除賦稅,同時還會進行大肆的賞賜。所以啦,要說那個時候的百姓最期盼什麼,莫過於盼著劉徹這麼一位散財童子什麼時候來巡視自己的家鄉,要享受一下天子恩德。

劉彥到西北之地進行出巡,其實也是延續漢武帝劉徹光布恩澤的做法,到了一地會適當性地給予當地一些一些優惠政策,卻不會做出免除賦稅的舉動。

不是劉彥吝嗇,是漢國有自己的特殊國情。

漢國的“賦”當然是徭役的一部分,可大多數百姓出徭役只需要完成“份額”,接下來的勞動卻是有工錢,他要是免除某地的“賦”才是損害百姓利益。

再來說“稅”,漢國的稅與之前任何朝代沒有什麼不同,可並不是收完稅就算完事,還會有根據收稅的數額給予一定的政策反饋,比如安排工程隊到交稅的地方進行道路或水利設施的修建或維修。

是不是比現代的反饋更多?然而卻不是劉彥搞出來的。

事實上中原王朝在很久遠的時候就有相關的“回饋政策”,任何時期的徭役和收稅都會直接反饋在當地,只是就和現代的一些“反饋政策”一樣,有那樣的政策是一回事,可是能不能享受到那個政策又是另一回事了。

通常情況下,時代和王朝一直在變,可是能獲得國家回饋的群體大部分時候沒變,比如返稅政策養肥了的某些群體,然後是修建道路和水利被一些人以權謀私只幹自己家的。

陽關往峻稷山需要經過伊吾,如今的伊吾與後世在山川地貌上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至少是曾經來到過這個地方的劉彥沒看出有什麼變化,他當然是看不到那群五十六個民族中的白面板系同胞,甚至是壓根就沒看到什麼人。

“此地悠久一些是匈奴人和羌人的棲息地,他們在這裡放牧,又會到山林之內狩獵。”李壇對這片地方必須要有研究,畢竟是屬於他這個徵北將軍的軍務轄區範圍:“西晉年初時期匈奴人大股南下,羌人也跟著去了中原,有一段時期是被丁零人佔據。大漢光復了中原,威懾丁零人逃向西高車,留下的那一部分一再被驃騎將軍清理,不是被殺就是被俘。”

李壇是原本就等在伊吾,迎接劉彥之後肯定是要說些什麼,要是事先不知道當地的情況,再臨時抱佛腳也要了解一下,要不然被問到的時候一問三不知那就不止是尷不尷尬的問題了。

西北之地在爆發旱災,劉彥所看到的伊吾自然不會是一片青色的草原,實際上隨著居延澤的水位不斷下降,依賴居延澤延伸而出水系的廣大區域也是旱化日益嚴重。

劉彥抬手遮擋刺眼的陽光,看著北方問道:“在北面發現了蝗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