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從選秀開始成為頂流天王 從選秀開始成為頂流天王 第259節

*

其實最後一條評論陰差陽錯,倒是說中了一半。

那就是這個片子本來的確是有彩蛋的。彩蛋內容也確實和解夕朝有關。

就是當初他克服心理障礙,在病床上拍攝的那幾條鏡頭。

在原本的劇本里,一共有三個世界。現實世界,夢境世界,和遊戲世界。

現實世界的何淼車禍去世,在昏迷的過程中做了有關另一個世界的何淼的夢,在這個夢境裡,又進入了遊戲世界,最終獲得了與自我的和解。隨即在現實世界甦醒,把它寫成了一部小說,於是,有了《玩家》的誕生。

這是宣揚跟解夕朝聊過之後新增的內容。他確實是想把解夕朝和何淼聯絡到一起。把他當初意識的鬥爭嵌入電影中,作為整部片子的彩蛋。

但是他一直猶疑不定。拍來拍去,總覺得哪裡不對味。

於是最終成片的時候,解夕朝做主,把這個彩蛋刪掉了。

宣揚還是想不通,解夕朝給他解開了疑惑:“為了表達什麼而表達什麼的話,大多數時候都會顯得很生硬。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最基礎的,還是講好故事。”

他的經歷和宣揚的電影契合是陰差陽錯。

而這種契合是精神核心上的契合。

事實上,除了求生的慾望相似,何淼的性格、經歷,遊戲的內容,和她本人的經歷都是有區別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行嵌在一起,只會產生故事的割裂感。

此外,這和《陶夏》不一樣。

在《陶夏》中,夢境的界限是殘忍的現實和夢幻的臆想之間的差別。結尾的開放式結局既給了理性的觀眾一個希望,又給了感性的觀眾一個童話。而在《玩家》的故事裡,其實絕大多數的觀眾,都是更希望何淼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哪怕它是電影中的情節,但只要它在電影中存在,也能有一部分人從中得到慰藉。相反,如果整個故事在電影裡最終被定性為虛構的小說,總讓人有一種難言的失落。

一句話,反轉不是必要的。為了反轉而反轉,只會畫蛇添足。

宣揚原以為自己已經出師了,解夕朝又給他上了一課。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哪怕這部劇的結尾是一個傳統的HE式結局,也並不影響它在首映之後迅速地掀起討論的狂潮。

首先是家庭。

《玩家》的現實主線就是何淼的成長。

但寫何淼的成長,卻又不止是寫何淼的成長。

他是典型的留守兒童,甚至連留守也算不上,是父母棄養的孩子。生長在糟糕的環境中,和他生長在類似環境中的,還有他的同齡人。

這是一類人的標誌。

即,身處的地方教育資源較差,條件較為落後,同時親情缺失。

有網友就發出了這樣的評論:

“能走出來很好啊,我們那也是,稍微有點志向的年輕人都在拼了命走出來,但也很理解何淼最開始為什麼會陷進去,環境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對對對,不說這種環境了,重高的氛圍和別的都不一樣,青春期的孩子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立自強真的很難的,所以淼淼本身就很了不起啊”

其次,就是虛擬與現實。

關於電影中的兩個選擇,是留在虛擬的遊戲世界成為烏托邦的一員,獲得虛假的永生。還是選擇留在現實世界,同樣獲得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而對這一點,這部電影的一個“彩蛋”就被網友們發現了。

那就是它並沒有站隊。

表面上,宣揚摒棄了他最愛用的開放式結局。但是在這裡,他依舊給大家藏了選擇的空間。

電影裡的兩種選擇各有優劣,哪怕主角何淼選擇了現實,也並沒有刻意地去貶低另一種選擇。電影裡,NPC們都是清醒且理智的,並沒有懊悔,也沒有黑化。

“看出宣導是同一代的了hhh感覺他就是:啊其實我也不知道哪種選擇是對的,你們自己看吧”

“我覺得這更好了,每個人都能從電影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也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沒必要就非得我說的對你說的錯這樣,不愧是年輕導演”

“糾正一下,是年輕社恐選擇困難症導演hhh”

……

當然,所有的討論裡,最多的,還是圍繞著何淼這個角色。

以及,解夕朝本人。

宣揚的那段話還是讓大家由何淼聯絡到了解夕朝身上。其實與意外無關,何淼本人和解夕朝身上就有一種相同的韌勁。

當初,這種韌勁讓無數人喜歡上解夕朝,現在,也讓電影裡的何淼成為了一個生動立體而飽滿的人物。

何淼是孤獨的,但也是勇敢的。

遊戲世界摒棄了一切紛繁複雜,把他掩藏在汙泥底下難能可貴的精神世界以最純粹的方式展現了出來,讓無數人為他動容。

無論是路人還是粉絲,都被這個角色感動了。一時之間,關於劇情的小作文、關於人物的分析層出不窮,迅速地在首映過後就佔據了大部分的公共平臺,甚至朋友圈。

短短兩天內,《玩家》就上了無數次各平臺熱搜。

在觀眾眼裡,是他們看到了又一部讓他們拍案叫絕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