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第124節

這事也是簡修文從農場的知青口中聽說的。

那就是當初一群熱血上頭的知青,前往北邊農場的時候,所帶的行李透露出一些人對這裡的認知嚴重不足。

一個小姑娘的父母覺得北方寒冷,給其專門準備了行李,但卻有些離譜。

他們怕柴火取暖有限,竟然讓小姑娘帶了一個沉重的檀木箱,裡面裝有半箱煤炭,半箱書冊。

這樣的行李,讓人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吐槽。

冬季氣溫在零下三四十度情況下,半箱煤炭能有什麼用呢。

況葉很快給況家父母回了信,希望他們能有些參考。

之後隨著氣溫降低,時間來到了十一月,安瓊縣的局勢再次有了新的發展。

全省因為軍隊的強勢介入,亂成一鍋粥的局勢逐漸得到了控制,在十一月的時候有一支軍隊入駐了安瓊縣城。

軍隊迅速的整頓了局勢,遵循上級的命令再次執行“三支兩軍”的任務。

就在十一月底的時候,縣城召開成立了革/命委員會。

委員會是三方勢力的結合,其中有軍隊代表、革/命幹部代表、群眾組織代表。

委員會領導縣城的一切工作,旗下成立的辦事機構,在細分各項工作。

相關的辦事機構,也逐漸開展相關的工作,讓之前處於癱瘓的政府職能再次運作起來。

雖然因為委員會三方結合的原因,其中存在不少扯皮推諉,但至少比起之前的混亂要好不少。

況葉十二月去豐水場鎮送貨的時候,明顯感覺到了其中的變化。

公社辦公地點遇到喬書記的時候,他敏銳的感覺到喬書記這邊底氣足了不少。

想到喬書記出自行伍,況葉也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況葉這次委託的藥材,在十號左右的時候,竟然被喬書記這邊湊齊了。

由此,也可以推測出一些背後的原由。

隨著局勢朝著相對穩定的狀態發展,知青下鄉的工作,又再次有了動靜。

在十二月下旬初的時候,日報引述了一段偉人的指示,各地再次風風火火的開展知青下鄉的工作。

不久後況葉也再次收到了況家父母寄來的回信,況家小弟和小妹的近況,他這邊也知道了。

況葉之前回信的建議,況家父母思考了許久,參考了相關的建議,最終安排好了況家小弟和小妹的事。

兩人雖然都在下鄉動員的範疇內,但況家人商量了一番,還是決定只讓況家小弟一個人下鄉。

為了能夠安排到附近的農場,況家人帶著況家小弟主動報名,再託人幫忙,最後倒是如願以償。

而況家小妹,家裡人不放心她下鄉。

十六歲的小姑娘,如今長得高挑靚麗,很容易招人眼,哪怕是去潭城附近下鄉,也不太放心。

最終況家父母一琢磨,乾脆讓況家小妹頂了況母的班,有了正式崗位,也就不用下鄉。

得知這個訊息後,況葉心中倒是鬆了口氣。

況家小弟和小妹他印象還不錯,自然希望他們能過好點。

第132章

得知況家小弟和小妹的安排, 況葉在回信的時候,還專門為要去農場的況家小弟準備了一些東西。

他聽簡修文和其他知青講過農場的生活,知道大致的情況。

農場的知青的待遇比起插隊知青好很多,不過乾的活卻也非常的重, 每天有固定的任務。

一群剛從城裡走到田間地頭的年輕人, 在最開始的時候必然會吃不少苦頭。

況葉這邊給況家小弟準備了不少藥品, 諸如舒活膏、止血丸、消暑丸、百香丸等。

給況家回完信件, 時間也來到六九年的一月份, 混亂的六八年也就這麼過去。

元旦後不久,九大隊也組織了隊員們分口糧。

六八年時局雖然十分混亂, 但氣候卻算得上風調雨順。這一年九大隊的糧食生產,雖然因時局受到些影響,但總體的糧食產量還行。

況葉在二小隊的曬壩排了半天的隊,最後領到了近四百斤的糧食,超出基本口糧三十餘斤。

領到口糧後, 九大隊當天傍晚大多數隊員家,都好好的吃了一頓,當然況葉也不例外,給自己再包了頓餃子。

第二天上工的時候,所有人的狀態比起之前都要好不少。畢竟一些隊員家都快要斷炊了, 有了新的糧食補充,這日子又能繼續過下去了。

一月的氣溫低,地裡的農活相對清閒, 大隊長召集幾個小隊長商量了一下,決定抽調一些人手, 修整一下水渠和路面。

六七年冬季,隊裡因為時局沒有修繕水渠等設施, 今年的耕作灌溉就受到些許影響。

好在老天賞臉,六八年風調雨順,這年的糧食生產才沒受到多大的影響。

但今年這水渠再不修修,到今年開春後,這灌溉的事影響就大了。

至於再指望今年風調雨順,隊裡的大部分人可沒敢往這方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