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第179節

回去的路上,他就在思考知青帶隊幹部這一事,之前他和兩位幹部聊天的時候,也稍稍打聽了一下他們來此的原由。

在結合之前看到的報道,也算是清楚了事情的原由。

這其實也應該是,去年八月全國知青會議確認的統籌解決知青問題的後續。

據劉洪安兩人所說,他們是去年年底的時候,就報名申請了成為知青帶隊幹部。

在一月的時候,省城就組建了第一批知青帶隊幹部,人數約有三百六十多人。

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陸續的前往全省各地。

和以往的帶隊幹部只是護送知青下鄉,以及待個把月調研不同;他們會常駐縣城的各級知青辦,協助搞好知青工作。

而且除了省城,其他各地有知青下鄉的城鎮,都派遣了同樣的帶隊幹部下鄉。

他們的出現,況葉倒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之前和兩人聊天,他敏銳的感知,其實也能稍稍判斷兩人的情況,其作風應該是比較正派的哪一類幹部,之後應該會給知青這個群體帶來一些好的改變。

想到這,他的心情自然是不錯。

帶著這樣的好心情,豐水公社又迎來了一批新的知青,這一次不知道是因為帶隊幹部的原因,下鄉的知青比前兩年多了三分之一左右。

豐水公社迎來了二十名新知青,這次九大隊這邊也分配到一名叫做嚴國勝的知青。

是個十九歲的小夥子,和龔振江、張志為一樣,都是錦城的。

有了他的加入,知青宿舍一下就有了七個知青,雖然還住得下,但有些稍顯擁擠。

為此九大隊這邊也考慮再建新宿舍的事,不過目前還沒確定下來。

新修宿舍這件事還沒定下來,春季招工的事又有了訊息。

而這一次有了劉洪安和石麗華他們這些帶隊幹部的協助,這次招工的事朱靜等符合條件的知青,倒是沒之前那麼忙亂。

不過這次的名額不多,四月初結果出來的時候,九大隊這邊的幾個知青沒有一人被選上。

落選的朱靜,從最開始的招工到現在已經參加了不少次,其心態都有些崩了。

最後還是石麗華這邊給其做了不少思想工作,才讓她把心態調整過來。

況葉對此事,稍微關注了一番,也感受到了帶隊幹部帶來的改變。

這段時間,其實不只是九大隊,其他生產大隊的知青,也因為帶隊幹部的到來受益不少。

就比如,有些作風不是那麼好的生產大隊,在此的知青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經由帶隊幹部的努力和調解,讓其生活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劉洪安等帶隊幹部,也會不時的前往各個生產大隊隨訪,甚至有時候還會在大隊上停留幾天。

這樣一來,也算是一種震懾。

當然帶隊幹部的到來,不僅僅是知青受益,生產大隊這邊也有不小的好處。

知青中也有一些不安分的成員,帶隊幹部也擔任著教導的職責。

能夠被選上的成為帶隊幹部的,基本上都是有一定工作經驗的,且大多數是黨員,像劉洪安他們這個年紀的不少。

他們做事有手段,面對這些思想上有問題的知青,自然有辦法解決。

這樣一來,也算減輕了這些知青所在的生產大隊的負擔。

況葉上工的時候,聽著隊員們八卦閒聊,不用特意的打聽,關於知青帶隊幹部帶來的改變,哪些生產大隊有什麼新聞,也基本上不會錯過。

不過隨著四月的來臨,“雙搶”的忙碌襲來,他和隊員們的精力就沒有到多能分到這些事上。

等到五月的時候,另外一件事成為了隊員們的話題中心。

儘管五月也忙碌不已,但這事對於隊員們的觀念衝擊太大,因而反應比較激烈。

上個月的時候,縣城的火葬場竣工,縣城開始革新殯葬舊俗,提倡火葬。

這對以土葬為傳統的當地人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衝擊。

儘管在五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國家領導人就提出推行火葬,簡化葬禮等,甚至一批領導人帶頭做示範。

但火葬還是不被廣泛的接受。

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中,入土為安才是身後事的好歸宿。而火葬遺體被火化,很多人都接受不了,這幾乎和他們觀念中的挫骨揚灰差不多。

除了這個最重要的原因,還有其他比如葬禮簡化、公墓等客觀因素,都是火葬不被廣泛接受的原因。

雖然火葬場的建成,以及殯葬舊俗的改革,現目前還和農村沒太對關係,但隊員們還是對這事議論紛紛。

一些看得比較遠的人,甚至擔心起他們自己的身後事。現在縣城開始提倡火葬,但政策一旦開了頭,涉及到農村是遲早的事。

對於隊員們的討論,況葉在一旁不發表太多的意見。

他自己能接受火葬,並不意味著其他人能接受。

哪怕是在他原本的時代,農村已經提倡火葬多年,但老一輩還是大多不願意的。

就是他自己已經逝世長輩,在生前都特別的囑咐過後輩,不想進行火葬,為此還在生前給自己造好了棺函,甚至埋葬地點都早早的建好。

不過這件事畢竟目前和農村還沒太多關係,隨著時間的流逝,隊員們對它的討論也逐漸消失,有其他的事情吸引了他們的關注點。

六月初,況葉按照慣例給衛生院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