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太歲至尊 第351章 龍蛇起陸(其十一)

殊勝宗寂靜堂座潘籍一言不,他在思索八個字。

智劍“分說”在他腦海裡最新留下的八個字。

“地殺機,龍蛇起6。”

這次的“謎語”相比之前這口“十三名鋒”所提示的資訊來說,實在有些太過淺顯。

正是因為淺顯,潘籍反而不敢輕易揣測這個提示真正的意思。

這句八個字的話,字字不差,皆出自《陰符經》,在它前後本來還各有一句,分別是“天殺機,移星易宿”和“人殺機,天地反覆”。

如果直白地去理解,便是如果三才之中的地才隱著殺機,會有龍蛇騰飛的跡象提前表露出來。

潘籍所疑之處有二

先,就算這句話真的是要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其中隱喻指代也太多,在如今的揚州根本無法把人物、勢力和其中的意象一一對應。誰該是龍、誰又是蛇,“起6”是代表哪種行動的暗示呢?

然後,這段話偏偏出自《陰符經》,此書在治學之人的眼中早有定論,便是附會先賢的偽書。著書者李荃以方仙家養生修仙之法,在言辭上附會上古帝皇傳說人物的作法以為真理之書,真的可信嗎?

“陰符”兩字,本就是此書作者附會而用,真正的“陰符”之學,乃是約定排布八塊木牌,在行軍過處留下記號,作為留給後隊或其他經過的友軍暗號的兵法學問。

無非“陰符”之學據說始由上古賢帝、近古呂相所用,此二人又在傳說中多得神仙相助,所以李荃才敢直接扭曲歷史,偽造此書稱“陰符”便是修仙養生之法,而上古賢帝、近古呂相都是得到神仙相助才打了勝仗而已。

那麼也許,這八個字最好還是徹底擺脫原書原文,僅從字面上去推測其暗示之意比較好了?

又或者,字本身並不重要,需要結合前後文章和如今形勢,才能看看出智劍真正暗示之意?

智劍“分說”能知一切俗諦,既提醒,便是有事情已經偏離潘籍向它訴說的志望方向了。

偏偏此劍雖有靈智,每次出提醒或者暗示卻偏偏都是這樣玄之又玄,謎中有謎。

就算殊勝宗全體居士學過大乘佛法中的禪法,對於打啞謎高來高去這門學問並不陌生,這口劍的提示還是太過繞了。

好在潘籍不光智慧不差,還是個做事有條理,且頗有耐心的人。

他從來不願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也不會把一切自己行動的依據全部押寶在指望“十三名鋒”中的智劍提示。

所以他按下這八個字的意思不理,只把它們印在腦中,時時思索,卻絕不停下手腳,親自在暗中佈置計劃。

潘籍要讓這個揚州徹底亂起來,他的計劃是層層漸進的,眼下的重點便是設法制造有人對揚州刺史黃現在民間大搜濫捕“反賊相關者”不滿而起的小規模作亂。

潘籍自然清清楚楚揚州刺史黃現此舉是為了拖延時間,讓自己親叔的縷臂會能設法推出替死鬼,從事態裡抽身。

潘籍在心中冷笑,縷臂會的行為已經落在整個揚州江湖所有人的眼中,如今根本不是揚州刺史光靠慣用的打壓風聲就能改變這個事實。

而這個時候,其實這些因為i黃現的搜捕,民間出現些小亂子是再自然不過的。

只要這些小亂子頻繁到讓黃現覺得開始難以掌控局面,縷臂會的事情又壓不下去,黃現只有自己作亂造反一途。

潘籍就是要揚州先確定能長久亂下去,揚州亂下去,他才好借亂局再掀江湖風浪,把亂子的原因引向整個捲入事情的滅度宗重居士,栽他們一個另有圖謀導致“切利支丹”之亂無法平息。

揚州的朝廷亂了,江湖也亂了,民間捲入戰火,死的人一多自然也就亂了。

當揚州的全盤混亂已經註定持續很久,潘籍才好用大勢為依據徹底說服殊勝宗剩下的人,讓全宗上下齊心協力勾結怒界外人。

只有怒界這種外來入侵勢力以揚州為根據地開始席捲欲界,潘籍這樣的人才能憑著殊勝宗左右逢源的安全地位得到更多。

如果怒界征服了欲界,最多也不過是再引入穢界故技重施而已。

穢界之後,還可以有反賊,或者怒界再來。

賣國賊,賣國賊,潘籍相信像自己這樣的聰明人,只有一直“賣國”下去,才能做得了所獲最多的那個賊。

自從他的師父給他講解人外有人,海外還有別的地界、別的國家的時候,這個構想就開始在幼小而聰慧的潘籍心中浮現。

多年下來,這個構想已經成為他畢生的夢想。

從小潘籍自己就已經清楚自己遠比同輩孩子聰明得多,聰明人要有不同於愚輩的生活,就要有不同於愚輩的做法。

得知外族、外界、外國的存在後,潘籍經過學習和歷練,終於完成了自己的那條與眾不同的“聰明人的路”。

潘籍認為縱觀歷史,人們要麼忠實於自己的國家,繼而為了“治國齊家平天下”而死,那叫愚昧;因為賣國最後身敗名裂,身死道消,也是不夠聰明。

尤其是在書中讀到後者時,潘籍最為扼腕這些人只差一步,只差想清潘籍想通而他們沒有的一步。

潘籍認為這些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他們只出賣一次甚至幾次自己所處的立場,所以新接納他們的勢力永遠容不下這種“2臣”,他們當然只有最悲慘的下場。

潘籍甚至還找出一條不和這些人一樣下場的“聰明辦法”來。

只要永遠賣國,永遠把他人置於外敵、賊寇入侵的水深火熱之中,那麼沒有任何一方能接納的自己,就永遠不會是“2臣”,因為自己永遠在出賣別人的路上,永遠是得利的一方。

人生不盡,賣國不止。這正是潘籍多年構想之下領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