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靈魂吸食 第58章 ‘識’ 與 ‘魂’

回觀的路上,張智邊走邊在心底問道:“幽蕁姑娘,那‘吸取人魂’以及‘舍魂之術’究竟是怎麼回事?”

心底聲音傳來:“你知道‘吸魂者’出現的徵兆:‘青鬼入夢?靈識離體?吸魂十四?吐魂歸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嗎?”

“不知,我只聽過‘何弊大師’說過,他說這是‘吸魂能力’覺醒的徵兆,是‘上天所賜’的,機率極小。至於後兩句話,我知道,那決定了‘吸魂者’天賦能力的強弱。”張智思考了片刻在心裡回道。

幽蕁聲音再次響起:“這些話說的也算有三分道理。但是不夠深刻,其實‘入夢的青鬼’並非是來自於外界,也不是天神地仙的授意,而是來自於自身。其實夢境是人思想的體現以及意識的延伸,可以說那‘青鬼’只是所有覺醒‘吸魂’能力之人意識中產生的共鳴,對於人的意識,我依稀記得一些: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記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下,不滿七天。故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相貫,如環無端,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這段話描述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體內部臟腑與情緒之間的聯絡。它強調了人的感知覺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與人體內部的臟腑功能密切相關。”

“我不太懂這是什麼意思。”張智在心底疑惑地問道。

“你真是‘嚚愚’之極。”那聲音帶有一些怒色,停頓了一下,也只好繼續說道:

“這麼和你說吧:其實外界的真實物質展與運動、變化過程與人透過‘五覺即: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所感知到的是不完全一樣的,人或者萬物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感知這個世界而已。比如對於物體大小、快慢、冷暖的感知,如果不同之人去感知,可能會出現‘百人百知’結果;人的‘五覺’感知有時候會欺騙人的意識,比如那‘控風之術’形成的‘風牆’,其實並不是真的牆體,只是對於人手觸覺的應力表現不同,物質本身並沒有生變化,但是應力強度大小,就會讓人感覺那‘風牆’會由‘氣牆’變成實體‘磚牆’;

另外剛剛在樹林裡,你沒能見到的一幕:那冰矛急而下,卻在空中立即停住,直接炸裂開成冰碴。其實那冰矛並非是撞到什麼硬質的物體才碎裂的,由於在空中,人的視角變寬,物體度變慢,所以給人一種錯覺,其實物體的度無法實現立即停止,必須有一個變慢過程,只不過由於視覺和人體知覺反應度的關係,並沒有感覺到這種過程;另外想讓那冰矛碎裂,其實並不需要很大的氣力,‘冰雖硬’但韌度不佳,也就是非常脆,只要集中其一點,即可使其碎裂。這其實都是人的心裡意識產生的錯覺,所以‘入夢青鬼’其實是人的‘恐懼意識’產生的共識,從而形成的一種共同形象。”

“還是。。不是很懂。。。那我之後慢慢理解好,還是多謝幽蕁姑娘的講解。”張智心底客氣的回道。

“另外,‘吸魂能力’的產生,其實可以視為人作為萬物之靈的一種‘進化’的表現。”幽蕁聲音再次響起。

“‘進化’?”張智撓了撓頭,口中喃喃自語,旁邊的幾人也被他吸引,不過也有些見怪不怪了,尤其經歷今天的一幕幕,他們也都有一種共識-----這張智的心識和靈魂好像可以轉化成另一個‘張智’。而那‘張智’不再是‘愚笨、呆滯’,會變成‘無所不能’一般。所以也都不敢再輕易去問,但好在兩者都在‘濟世救人’,並沒有做出傷天害理之事。

幽蕁繼續在張智心裡說道:

“《淮南子》之中早有記述:‘萬物皆種也,以其不同形而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這句話的意思是萬物都來自於同一顆種子,之後才慢慢展變化成不同外形,其倫理迴圈是無法割離開的;如果說‘萬物之靈-----人’是其他自然之物慢慢演化而成,那麼這種過程即稱為‘進化’,而‘吸魂者’則代表了一些人偶然地被選中,成為了‘更高一層’的進化者。至於這種‘進化’代表了什麼意義,我也不甚瞭解。至於千年後的你們這世界,是否由於這種‘進化’變得更好了,我看否然,就像我之前和你說過的:貪婪與殺戮,愛恨與爭執,從未改變。如果上天有靈,自然有心,那他/她/它看見如此一幕,我想也會認為這是‘一種悲哀’。

至此,你應該有些明白:‘吸食人魂’和‘舍魂之術’其實來自於同一處,就是人自我也就是‘本魂’,‘吸食人魂’能力來自於‘魂缺’,即:

‘地暵汲水??牆罅生風??吸魂之力??始於殘靈’。

所以要想‘吸食人魂’,先必須自我‘殘魂’之力足夠強大,另外‘魂識’需要足夠強盛,否則無法抹滅他人之‘靈識’,反而會深受反噬;我記得世間有一特殊人群‘食靈一族’,其來歷我已記不清,但是他們天生可‘吸食人魂和生命力’,其他的種種我也記不清了;而‘舍魂之術’也就是捨棄本魂,是一種‘以死志相搏’、燃燒生命為代價的‘魂術’,其施行之法:需要在本魂進行‘割魂之術’和‘死志種植’;‘割魂次數’取決於‘本魂’強大與否,也決定了‘舍魂之術’的施展次數與威力。”

“還是不太懂。。。果真是晦澀如斯。。”張智在心底嘆了一口氣說道,然後竟與心底聲音同時響起一段話: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註解:

這句話來自《周易·繫辭下》,譯文如下:

孔子說:“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天下萬事萬物最後總是殊途同歸,一致而百慮。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太陽下山了,月亮就上來,月亮下去了,太陽又上來,日月相互交替而光明就產生了。寒冷過去了,暑熱就到來,暑熱過去了,寒冷又到來,寒暑相互更替而四季就形成了。往是屈的意思,來是伸的意思,屈伸相互感應而利益就產生了。尺蠖儘量彎曲自己的身體,是為了能伸直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自身的生命。精通義理,深入到奧妙的神奇境界,以致能靈活地運用它;利用它來處世安身,使自己的道德水準得到提高。越了這個範圍,人們就不可能知道了;窮盡了萬物的道理,認識了其變化規律,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了。”

其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句話,表明人可能歸宿於同樣的結局,但所走的道路卻不相同;人們的思想認識可能一致,但採取的具體措施卻多種多樣。也就是說,儘管人們的具體做法千差萬別,但其最後達到的目的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