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秦時小說家 第兩百六十八章 大朝會

“你我道不同,言盡於此矣!”

“說起來,老夫於你還有最後一言。”

接下來的談話沒有持續下去,近月以來的諸般事務給予呂不韋太大的打擊,再聞李斯如此,心神瞬間疲憊太多太多。

一番雙方爭論,李斯隻字未提呂不韋密書,呂不韋隻字未問李斯的去向謀劃。兩人都心知肚明,門客與東公的路子已經到了盡頭。

呂不韋一說言盡於此,李斯便知趣地打住了。畢竟,面前這位已顯頹勢的老人曾經是李斯非常崇敬的天下良相,如果不是昨夜之事,自己很可能便追隨這個老人走下去了。

“願聞文信侯教誨。”

默然良久,李斯躬身拱手深深一禮,久久而起。

“李斯,你可為理事大才,認定事理,審時度勢而追隨秦王,無可非議。然則,老夫與你,兩路人也,不可同日而語矣!”

“既尚事功,更尚義理,事從義出,義理領事,為我處世之根基也。少為商旅,壯入仕途,悠悠六十餘年,此處世根基未嘗一刻敢忘也!”

“寬政緩刑,千秋為政之道也,《呂氏春秋》萬世治國義理也,棄之而從商君之言,不可也。”

語畢,李斯拜謝而退,出文信候府。

呂不韋一個人心中空蕩蕩的歸於安寢之所,倒頭而臥,萬般不存。

次日一早,侯府使者慌忙前來稟告之事,咸陽都尉揚言大秦律法,南門外人車連日堵塞,山東不法流民趁機行竊達六十餘起,故而罷去南門外東城牆《呂氏春秋》懸賞之事,罷去南門外東城牆《呂氏春秋》。

聞此,呂不韋神情震怒,急火攻心,如今連一個小小的咸陽都尉都敢對自己這個三朝重臣這般,是可忍,孰不可忍,火焰升騰,氣急攻心,大病之。

******

十二月中,秦王政特急王書頒行:立春時節,行大朝會。

大朝會者,每年一次或兩次之君臣大會也。戰國之時大戰連綿,各國大朝會很少,國事決策大都由以國君、丞相、上將軍三駕馬車組成的核心會商決斷,至多再加幾位在朝重臣。

而今,大爭之世不顯,山東六國對秦國威脅大大減小,只要秦國不主動用兵,山東六國根本無力攻秦。換言之,這時候的秦國,是唯一能從容舉行大朝會的國家。

舉凡大朝會,郡守縣令邊軍大將等,須得一體還國與會。凡軍政高爵之人,亦是在列,就是身處於咸陽宮內的周清,都收到令書。

這次大朝會,是年青的秦王親政以來第一次以秦王大印頒行王書,沒有了以往太后、仲父的大印,自然是意味深遠。各郡守縣令與邊軍大將無不分外敬事,接書之日,便是準備安置好諸般政事軍事,紛紛兼程趕赴咸陽。

雖距離立春有一個月的準備時間,然,對於關中之地的近臣來說,自然不成問題。但於遠臣邊將來講,卻需要用心的準備一番,未幾,咸陽城內的三座國賓驛館一日日為之熱鬧非凡。

此次新王大朝會,事關朝政新格局。遠臣邊將紛紛來到咸陽,蘄年宮內的事情雖然他們有所耳聞,但亦是以文信候為主導的安排下,平定大亂,作為文官之的文信候府自然賓客雲集。

執政秦國十多年,文信候下屬的根基自然是遍佈秦廷上下,入咸陽不久,聽聞文信候被冷落,更是為之憤怒不已,紛紛表示要在文信侯艱難之時深表撫慰與擁戴。

觀此景,就是關中的近臣也為之心思轉換,如今的軍政要臣之中,屬於呂不韋麾下的仍有相當大的勢力,軍中,王翦等雖嶄露頭角,但桓齮卻為上將軍。

政事之中,文信候仍為相邦,懷著謹慎的試探,許多官吏也都絡繹不絕地拜訪文信侯,慣性之下,呂不韋府邸前車馬交錯,門庭若市,冠帶如雲,庭院林下池邊廳堂,各式宴席晝夜川流不息,成了咸陽前所未有的一道官場風景。

對於此,咸陽宮內沒有任何動靜傳出。

看著府邸之中門客、官吏雲集,大病初癒的呂不韋看上去也愈的康健起來了,臧否古人,指點國事,談學論政,答疑解惑,似乎更增了幾分豁達與深厚。

冬日不存,二十四節氣輪轉,立春終於到了,大朝會也為之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