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秦時小說家 第四百三十三章 《求賢令》

一語出,徹底點出今日核心之事。

多日以來,儒家與道家天宗玄清子之間所糾纏的根源便是此事,便是將來的那不確定之事,若是秦廷一天下,道武真君玄清子威名更盛,於百家有害無益。

若是秦廷不能夠一天下,此人留在秦國,對於諸子百家也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是故,那次趙震拜訪小聖賢莊,儒家給予承諾。

不曾想,趙震他們竟然失敗了,也正是因為趙震等人失敗,直接引起如今儒家頗為被動的局面,公都子拱手一禮,雙眸直視周清。

“哈哈,玄清子能夠何言教與諸位?”

“如何做那是你們儒家要抉擇的東西,近年來,我王頗喜荀況弟子韓非的文章,《五蠹》一篇,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可是歷歷在目。”

“雖然並非所有的儒生與俠客都是如此,但似乎儒家也並沒有給予管制,反而有些人還推波助瀾,難道真以為黑冰臺那些人是閒著的?”

數百年來,秦國給予山東六國的印象便是蠻夷之國,便是虎狼之國,便是不入諸夏風華禮儀之國,這些言論是誰傳的,是百家!

但弱小的百家根本不成事,真正有影響力的還是大的百家,而儒家恰恰是其中那個最後話語權的一家,當然,還有非黑即白的墨家。

“儒家傳承德政仁禮,然儒家內的人卻來至山東六國,百年來,秦國兵壓山東,六國損傷慘重,是故,儒家弟子雖多,但並非所有的儒家弟子,都承襲儒家之道。”

“如玄清子口中韓非,其人雖出至儒家小聖賢莊,但一身所學乃法家精要之學,還有秦廷上卿李斯,亦是法家之學,但論及出身,卻為儒家。”

“這……並非儒家之過!”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一語出,整個廳堂內的諸人將目光不自覺看向荀況,那是他教匯出來的弟子,如今在學說中,不僅沒有好好的揚儒家,反而這般詆譭儒家,論責任,荀況難辭其咎。

公都子朗聲蒼老而應,韓非之語乃是對儒家莫大的打擊,然儒家卻未行那般之事,即是秦國黑冰臺知曉,應該清楚緣由。

“是不是儒家之過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王只知道儒生在秦國屢屢違反法治,或許是六國原因,但終究要落在你們儒家頭上。”

公都子之言都只是過程,但……是,過程真的不重要,結果都已經出了,那些作亂秦國的儒生多為儒家之人,儒家就必須負責任。

“秦王既頗喜韓非之言,那想來也應該清楚,儒家與法家並不衝突,反而,在某些方面,儒家更有獨到之處。”

這一次,一道清朗之語從廳下傳來,目光掃至,出言之人為荀況,其人挺直身軀,拱手一禮,韓非之言乃是以法治為根基,儒家為表裡。

而這不是儒家希望看到的,相較之韓非之言,儒家更希望這個順序顛倒過來。

“荀況先生,百多年前,秦國孝公《求賢令》中有語: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其後,法家衛鞅做到這一點,法行秦國上下。”

“但誰又瞭解,衛鞅曾三見孝公,一說王道,一說霸道,一說法家。王道之說,乃魯國、燕國傳承奉行之道,然,魯國已滅,燕國孱弱。”

“霸道之說,乃齊國、魏國、楚國奉行之道,然,三國均政亂,若然儒家無強國富民之法,若然儒家無安民撫民之法,若然儒家無強兵悍兵之法。”

“那麼,儒家還有何用?韓非之言又有何錯?”

若想要在將來不被當作棄子,那就應該表現出應有的能力,表現出不可或缺的能力,王道仁政之說、霸道之說、甚至於法家之說,秦王政都可以不在意。

但只要於秦國有裨益,那麼,便是上佳的學說,便是應該為秦國所用之學說,山東六國均有大周王道仁政殘留,是故,儒家得以有今日。

但將來,可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儒家想要從自己身上知道答案,這種寄希望於外人身上的做法,更是無故讓人輕視之。

“玄清子之言,是論我儒家當變?”

荀況聞子,蒼老的眉目之上為之玄光隱現,雙眸微眯,似是明悟了什麼,拱手看向上,探尋聞之,頷下的灰白鬍須為之搖動。

“當變?”

“難道儒家不是一直在變?”

“若是儒家還是數百年前孔丘時的理念,焉有今日?孔丘坐下七十二弟子,分裂儒家諸多理念,看似將儒家分割開來,實則未必不是儒家的機會。”

“不然,焉得有你荀況今日,焉得有新鄭韓非、上蔡李斯等人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