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秦時小說家 第八百零五章 滅趙方始

“步兵院堂學院屠志。”

“三年來,成績優異,經過院堂博士、學宮大祭酒的稽核,決議透過學宮三年學習,准予結業,授爵簪嫋,文書為證。”

看著手中別樣印刷的結業文書,秦王政一語一字的唸叨。

語落,將文書放在旁側的盒子裡,看著盒子裡的爵位憑證、文書憑證,近前一步,將盒子遞給眼前的年輕漢子。

“屠志定不負學宮所望,定不負大王所望!”

“……”

“……”

隨其後,一位位學宮生員伴隨著秦王政手中文書的言語,快近前,親自從秦王政手中接過結業文書與授爵文書。

這等榮耀,怕是那些更高爵位的授予都未曾有過。

只一次,人生足以。

******

興樂宮內!

文武重臣齊聚,這一日,秦王政已經等了太久太久了。

去歲王弟統御南陽地滅韓之後,便是有這般的朝會,奈何隴西、北地兩郡地動,以至於未能夠及時的兵出函谷,前往攻趙。

雖如此,而今,一切平穩,自當如初一般的計劃。

大殿之側,武真侯周清位列右側上週,其後,昌平君熊啟、李斯、廷尉王綰、大田令鄭國等就位,武將之列,國尉尉繚子統御兵事,其下藍田大營上將軍王翦在側,隨後,還有數位軍中主將。

如李信、辛勝、楊端和、羌瘣等。

大殿正前方,更有早就歸置好的諸夏沙盤,尤以秦國、三晉之地詳細,諸般色彩夾雜,將每一處土地標註的清晰無比,宛若眼前。

“大王,去歲以來,雖然東出攻趙未成,但一應糧草輜重已經源源不斷的運往關外各大軍中要地,關外諸多郡縣也都建造軍用糧倉。”

“規模遠長平之戰的儲備,對趙用兵,乃是滅國之謀,須得如此。”

大田令鄭國近前一步,對於國府上下的一應糧草等物,自然是最為了解的,雖然供給諸多糧草,但以秦國現在的國力,足以支撐,而且再來兩次也無妨。

鄭國渠修築好以來,關中已經數年豐收。

“大王,上卿頓弱已經在去歲冬日就前往邯鄲了,根據近來傳遞的訊息,邯鄲之內,仍舊政事混亂,郭開把持朝政,春平君等不為攔阻,趙王遷更是荒淫無道。”

“燕國與齊國之地,有蓋聶和一應行人署官員坐鎮,當不為趙國助力,魏國之內,姚賈遊說數月,雖無大得,但魏王亦是不敢輕易出兵。”

“楚國之內,兩王相爭,自顧不暇,唯有不防者,北方胡人與西方諸國也,然則,有九原大營和武真侯護持便將,當無大礙。”

昌平君熊啟出列,將如今攻趙面對的優劣之勢清晰的說道出來,總體而言,如今攻趙,乃是大好時機,雖有瑕疵,但中樞之內,也有應對之策。

往昔,秦國攻趙,長平之戰為兵力最盛之戰,前後持續三年,若非昭襄王遲疑不決,怕是可一戰滅趙,如今趙國兵力不及往昔,而老秦兵力大盛。

是故,當可直入邯鄲,徹底將三晉之地的抵抗之力湮滅。

“大王,王翦以為,對趙攻勢可如舊日,分軍東出,一者,以上郡太原為根基,東破開井陘關南下,,繞後鉅鹿要塞,那裡是趙國的一處要地,直逼趙軍主力!”

“一者,出上黨之地,走長平之路,過武安之城,直逼邯鄲中樞。”

“一者,以河內為跟進,連通南陽郡、潁川郡,渡過漳水,直逼北面邯鄲,三路壓進,匯聚邯鄲之城,畢其功於一役!”

上將軍王翦身披漆黑甲衣,腰腹長劍,出列行至沙盤之前,從其側拿過一根細長的竹棍,在沙盤上划動著路線,那裡是三路大軍行動所在。

果然可成,趙國必然攻滅。

“李牧南下何如?”

秦王政此刻已經從上起身,行至高臺,俯覽而下,對於王翦在沙盤上的動作,看得清晰無比,面上帶著淺淺的笑意,很是滿意。

雖如此。

但三路分兵,於北方卻沒有防備,不由的一語落下。

“若然李牧率兵南下,則北方一路之兵同九原之兵,足以抗衡,至於北方胡人之兵,有著北方六郡一體,只消避戰,自可無礙。”

“若然期時再有變動,當可根據趙國政事變化給予變動,正語,兵無常勢。

王翦又是一語落下,拱手一禮。

“哈哈哈,諸卿以為如何?”

方方面面均考慮到,而且對比去歲,如今秦國所做的準備更加充分,秦王政心中歡喜,朗朗一笑,視線落在群臣身上。

“玄清認同上將軍之策。”

“以大秦如今兵力、國勢,攻趙有成,乃是大勢所趨,北方胡人之患與西側蠻夷之國之患,不過次之,有九原大營和隴西、北地諸郡應對,足以。”

“期時,所擔憂者,不過山東諸國合縱之事,有著相邦之語,縱然合縱,怕也不為大用。”

周清出列一語,頷以對,看著身側的巨大沙盤,歷經隴西地動之事,如今終於出兵攻趙,也給了秦國更加充足的準備時間。

再有應時而變動,更為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