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秦時小說家 第八百九十章 神女東君

先前的中樞定策中,是有著先滅三晉,然後謀燕齊,最後謀楚國!

無論如何,如今的諸夏之內,論實力,楚國是唯一有可能和秦國爭雄的大國,若然直接攻楚,將秦國之力陷入楚國,可就得不償失了。

先滅三晉雖好,可……韓趙將先後淪亡,真的要滅魏,已成掌控三晉,還是其它……如滅燕,秦王政突有所感。

滅魏!

楚國與齊國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無動於衷,齊國之所以一直以來和秦國交好,乃是因為齊國與秦國相距較遠,根本沒有太多的利益衝突。

而楚國也是一樣,因為楚國淮北直接和魏國大部分疆土接壤,放任秦國滅魏,無疑將淮北的大門向秦國洞開,以中原之地的平坦開闊,國有戰事,不可料想。

這是滅魏的難處。

滅燕!

春秋以來數百年來,在秦王政眼中,燕國實在是可有可無的諸侯國,縱有燕昭王之英明,不過流星一閃,不為大用。

浪費精力在燕國身上,怕是到時候齊國、魏國、楚國起別樣的衝突。

思忖良久,秦王政實在是難以決斷,欲要和中樞文武重臣商榷,可……現在還不是最佳時機,滅趙才是他們現在該做的事情。

“滅魏還是滅燕?”

“卻為國決要事,玄清之見,魏國與燕國均疲弱乏力,雖言近年來魏國囂魏牟、燕丹變革一二,終究起色不顯,政情昏昧,滅任何一國都可功成!”

周清神色一動,不曾想卻是此等之事,略有思忖,踱步廳殿之內,輕緩言之。

“莫不武真侯以為可同時滅兩國?”

秦王政一笑回應。

“韓非《亡徵》有語,木雖朽,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壞。燕魏兩國雖弱小,但燕國北連匈奴,東接東胡,南下與齊國相鄰。”

“四方俱有飛騎輕兵,快捷靈動,若結盟連為一體,秦軍全力一戰勝負亦未可知,兩國之決斷,武真侯欲要先下何國?”

燕國與魏國的形勢,秦王政瞭如指掌,卻是孱弱,可……也不能夠小覷。

滅趙大局,堪堪兩年,而且從上將軍傳來的文書,秦軍傷亡不大,遠遠出自己的預料,更重要的是滅趙並未引起山東其餘四國合縱之心。

而諸國合縱,是秦王政先前一直擔憂的,否則也不會讓姚賈、頓弱、蓋聶親自坐鎮山東,而今趙國將滅,山東諸國縱然合縱,壓力也不顯。

“趙國若滅,剩餘四國中,除卻魏國之地有缺,其餘三國地域遼闊均在三千里以上,分兵滅之,殊為不妥,但在一國陷入泥沼,勢必全域性受損。”

“燕魏兩國中,果然選擇一國,玄清以為,先滅燕國!”

周清搖搖頭,分兵同時攻滅兩國,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因為有太大的風險,兵戈之事,素來穩重為上,燕魏所弱小,未必不能夠迸出強之力。

“緣由?”

秦王政奇異!

“滅燕國,相較之魏國,更為輕鬆,可滅燕之難,不在單獨滅燕,而是在於燕國地勢,北有匈奴與東胡,如今趙國將滅,少不得還有趙國殘餘之力。”

“不能夠趁勢將趙國餘力剿滅之,不能夠將燕國攻滅之,後患不小,果然滅燕,有著蒙恬北方三十萬大軍鎮守,更可安心對戰中原諸國。”

“此外,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大王應該也已經猜到,那更為重中之重!”

自從燕昭王之後,燕國就每況愈下,趙國曾大敗燕國,齊國也曾大敗燕國,燕國的國力早就損耗頗大,若非地勢處於諸夏東北,不若中原。

早就被其餘的諸侯國攻滅。

抉擇而觀,周清覺得滅燕為上,滅燕之後,再行滅魏,拿下三晉。

“何也?”

秦王政眉目綻放一絲凝重,微微頷,王弟之言有理。

“燕國雖弱,雖可有可無,可其國善附大國,不滅燕,後患更大!”

此話非是周清己身所言,而是鬼谷弟子之謀。

數十年前的大爭之世,鬼谷弟子蘇秦張儀相繼不顯諸夏之後,燕國一觀諸夏,彷徨無比,如此,蘇秦之地蘇代為燕國出策。

——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則楚重。西附秦,則秦重。中附韓魏,則韓魏重。且苟所負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換言之,燕國不能獨當一面,不能夠成為真正的諸夏霸主,然卻能夠成為舉足輕重的附屬盟約之國,燕國依附於任何一國,都將使得那一國力量陡增。

燕國之重要,在於依附大國,而非獨霸諸夏,唯能大大增加大國份量,燕國必然也就有了自己的分量,數十年來,秦國使用應候之謀。

遠交近攻,交好燕國,便是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