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秦時小說家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封建邦國

“武真侯從江陵傳來的文書整治之策,堪為四郡一體一同拓展之策,咸陽國府這邊不需要提供太多東西。”

“大田令鄭國正在挑選得力之人,國府其餘行署,也都在挑選後備之員,以為調遣四郡所用。”

李斯連忙回應。

武真侯親自傳回來的文書,國府上下豈敢有所怠慢。

甚至於武真侯的文書剛傳入咸陽宮不過一個時辰,大王便是有批語落下,口令國府上下儘快將事情辦妥。

“果如武真侯文書之言,國府上下可有所論,五年之內,四郡可拓展如何?”

秦王政頷以對,由著中央學宮的存在,直接為國府培養大量儲備人才,各大行署都有,是故王弟所託,並非難事。

依照王弟所傳的文書,秦王政也很讚賞,就是一些政策略微寬鬆了。

“自商君行法以來,秦國國力日益強盛,與諸國征戰,屢屢有勝,國土逐步擴大,如武真侯文書所言,核心區域,仍舊在關中、隴西。”

“其餘郡縣略有不足,果如武真侯文書所言,則五年之後,南郡、黔中郡、巴郡、蜀郡當計然互聯,直道通暢,根基可鑄就。”

“再有得力郡守給予相佐,則二十年後,四郡之地可為渾厚,可有足夠之力,向南方百越之地推進。”

武真侯的文書,國府之內,能夠閱覽的也不過十個人,其上言語很是明朗,不為疑難,非如此,文書之妙,不僅在於四郡,更有深層含義。

怕是……這才為大王上心之意。

以直道貫通為先,兵戈推進駐守,計然橫行,法理推進,庶民修養,二十年後,可重現越國之經歷。

四郡當如此。

推及其餘秦國郡縣,關外諸多郡縣亦可如此,舊韓之地、趙地,甚至於接下來的燕國之地,魏國之地,都可如此。

就是同現今秦國耕戰主法不合,頗有些文信候呂不韋之時的策略,不知大王如何判論。

“武真侯總管督轄四郡要務,五年之內,但有所求,國府上下,需全力配合,不得懈怠,果有所成,堪為大功。”

一天下大勢容易,一天下之後呢?

三代以來,多為封建邦國,天子居中,封建諸侯以為拱衛,然……大周以數百年來的鐵血代價表明,封建邦國有頗大弊端。

可若是不行封建邦國,則又有何路?

郡縣一體?

雖可,然……秦國於邊遠之地的掌控極為孱弱,與其那般,或許封建王族之人為諸侯,坐鎮邊遠之地,更為放心。

目下諸夏,秦國獨強獨霸,國力旺盛,只要按部就班,一匡天下不為難事,所難者便是一天下之後諸般事。

百多年前,秦國所屬之地不過方圓千里。

國君坐鎮都城,掌控或可隨心。

如今,秦國所屬之地方圓三千里,甚為遼闊,李斯一言說的很對,儘管秦國國土很大,大力核心仍舊在關中、隴西。

渭水以南的諸多郡縣,更多為屏障防衛之用,填充府庫比重不大,關外更是東出所得,數十年來戰亂頻繁,難以生產。

目下,又得了韓國之地、趙國之地,設立嶄新的郡縣,派遣吏員,給予極力恢復秩序,恢復生產,可……那些手段暫時可用。

將來或是不妥。

咸陽廟堂之上,中樞之人,雖不少,可目下重心仍舊在攻滅山東諸國上,由著燕國使者刺殺自己,秦王政覺得不需要對那些諸侯國施以懷柔。

大軍滅之就行了。

是故,現在也該為將來之謀了,王弟在四郡之地上呈的文書,令秦王政眼前一亮,而且自己也相信,那份文書只是王弟前奏之語。

定有更深之策隨後,如此方合道家陰陽圓滿之意。

“喏。”

李斯自然明悟事情輕重緩急。

“你等先退下吧。”

“伏念即將離開咸陽,你等也是儒家弟子,當迎送之,以彰大秦重才之心。”

秦王政單手擺動,諸般事畢,不在多言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