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秦時小說家 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有錢人

楊寬文笑語而應。

對於旁側的殘劍和兩位師弟看了一眼,視線仍舊落在天明身上,天明久居咸陽宮,應該瞭解或者知曉一些別樣的事情。

或許於他們有所得。

縱然無所得,也是無礙,今日本就是故友相見,隨意言談。

“……”

“儒家欲行王道於諸夏,數百年來未可得。”

“雖齊魯有力,卻不入中原繁鬧,儒家之道,通行諸夏,非有透過君王,果然諸侯國林立,難處甚大。”

“若然諸夏出現一匡之國,於儒家而言,未必不是一個機會。”

“也許是秦國一匡諸夏,也許將來是它國,儒家傳承不滅,一個統一的諸夏對儒家是最合適的。”

聞楊寬文前來臨淄的兩件事。

一者為後勝,二者為齊魯。

可,歸根結底,最終的目的還是儒家在齊魯之地的利益。

秦國順利滅楚,齊國不可能保全,儒家面臨更大危機。

齊魯亂象橫生,更不符合儒家的利益。

可……從大勢而觀,無論儒家願不願意看到,以秦國目下的國力,應對楚國,就算不勝,也可無憂。

只消經營中原之地數年,國力輕而易舉倍增,而楚國世族糾纏不斷,那便是掣肘,更別說……最壞的情況,秦攻楚失敗。

轉而攻齊,會輕而易舉的。

儒家同樣會面臨那般的情況。

儒家如果真的在乎那些諸侯國,就不會數年來鮮少助力了,而是採取中庸守城之道,伏念先生入秦,便是明證。

那些諸侯國,從來不在儒家的守護範圍內。

起碼不在以面前楊寬文等儒家核心弟子的守護範圍內。

諸子百家,除卻儒家以外,墨家、農家、醫家、名家等沒有儒家那般的心思,其內成員諸侯國烙印分明。

又是另外一個結局。

“一匡的諸夏,對於儒家更為合適?”

“哈哈哈,不愧是伏念師兄教導而出的,果然所語同伏念師兄之意相仿,只是……目下,還未到那一個程度。”

楊寬文聞此頷,不住朗笑。

這番話,小聖賢莊的時候,聽伏念師兄說過,百年來,儒家雖霸絕齊魯,可欲要通行儒家王道之學,非有別樣的契機。

眼下,便是一個不錯的良機。

惜哉,百家一體,儒家近年來已經和百家糾纏一處,否則,自己也無需前來臨淄這裡,塞外一行,儒家還揹負著一個重任。

“趙國淪亡數年,殘劍一直未有回去。”

“卻有所聞,趙地已然安穩,田畝耕種其業,商賈往來要道,城池林立,秦法通行,並無殘劍預想之中的趙地之民反抗。”

“卻……從趙地逃出的那些世家、大族,常有此意!”

早些年,自己對於秦國也是痛恨的。

師妹更是如此。

然咸陽宮刺殺嬴政未成,劫後餘生,思忖所為,卻有別樣的感受,春秋以來,烽火併起,往來征戰,盡皆是大周賜封之邦國。

果然自己為趙地之民,應該念及趙國的恩德,應該給予反抗強秦的!

可當初何以趙國之立業先主,沒有那般的心思?

晉國孱弱,為何不匡扶之!

反而強逼大周天子,甚至於同其餘卿士瓜分晉地,建立自己的諸侯國,追朔往昔,趙地之民,亦是晉國之民,更是大周之民,更是殷商之民,更是夏桀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