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 第681節

戰國四公子,以魏國的信陵君統帥能力最強。

孟嘗君的統帥能力不如信陵君, 但孟嘗君也不打算統領三軍, 真正守城的主將應該是兵家司馬穰苴,孟嘗君只是副將。

司馬穰苴的領兵能力,加上孟嘗君的號召力,臨淄全民皆兵, 實際上, 臨淄城沒有那麼容易攻打。

齊國三猛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在被俘虜之後, 諸葛亮用“二桃殺三士”的典故, 勸說他們歸降。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莽夫,被諸葛亮、李績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很快就歸順。

至於明軍武將秦良玉,反而難以招降。

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與祖大壽、吳三桂、洪承疇等逆臣,截然相反, 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想要招降秦良玉, 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如今來看, 崇禎皇帝朱由檢招攬了一批名將,只是,朱由檢能力有限,還是沒能擊敗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反而被張華在大戰中斬殺。

明朝畢竟是最強盛的幾個王朝之一,名將如雲,張華勢力也有不少來自明朝的文臣武將, 譬如王守仁、于謙、張煌言、朱驥、鄧子龍……

這個世界, 明朝的皇帝還是建立了不少勢力, 洪武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崇禎帝朱由檢都有建立勢力, 只是領地相隔較遠, 各自為政。

“令諸葛亮、李績等人,隨機應變,繼續攻打齊國。”

“令柴榮小心與趙匡胤交戰,我會派遣一支兵馬,前去相助柴榮,擊敗趙匡胤。”

張華知道柴榮兵力不足,還無法擊敗趙匡胤, 爭奪魯國。

早在諸葛亮東征的同時,張華已經下令許昌、汴州、宋州等城池招兵買馬, 幫助柴榮擊敗趙匡胤,以及為諸葛亮補充損失的兵力。

否則僅僅以柴榮的兵力,還無法壓制趙匡胤。

柴榮、趙匡胤龍爭虎鬥, 二人的用兵能力,相差不了多少。

柴榮手下有曹彬、曹瑋、張永德、王全斌、符彥卿等武將,趙匡胤手下有趙光義、潘美、慕容延釗、石守信等武將……這些武將幾乎都在一個時代, 知道彼此的底細,所以難分難解。

“朱由檢麾下還有明朝的名將李文忠……在燕雲,明成祖朱棣麾下也有不少明朝武將……至於洪武帝朱元璋,比朱由檢和朱棣勢力加在一起,還要強大……”

張華仔細想想,自己勢力的明朝武將,數量還不夠多,多數明朝武將還是投奔了朱由檢、朱棣、朱元璋等明朝皇帝。

當然,還有少數背叛了明朝的武將投奔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

朱由檢在山東,朱棣在幽州,至於朱元璋……

張華暫時不必擔心朱元璋的威脅,朱元璋也有自己的強敵。

張華對關東之地進行佈局之後, 依然以關中為中心,進行經營,圖謀西涼的秦國。

秦國佔據的西涼, 位於地勢的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 居高臨下, 威脅一馬平川的關中。

如果不盡快擊敗秦國,那麼,張華就無法將重心放至關東。

因為白起不再為秦國效力的緣故,秦國第一名將變成了老將王翦,這讓討伐秦國的難度,稍微小了幾分。

張華的禁衛軍渡過黃河,遭遇風雪,冰封千里,張華臨時在一座村莊休息。

虎衛營、陷陣營、曳落河幾支精銳兵馬,在村莊四周巡邏,拱衛張華的安全,防備森嚴。

雖然飛虎將軍李存孝退至晉州,又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去燕雲十六州,但誰也不好說李存孝會不會殺一個回馬槍,刺殺張華。

在風雪封山之際,張華也沒有閒著,召集王守仁、陳慶之、鄧艾、宋獻策、敬翔等人,商議天下大勢。

“李世民與劉秀的兵力,在伯仲之間,二人無論自身還是麾下的武將,也平分秋色,各有優劣。預計在一年半載,兩人難分勝負。”

“在李世民與劉秀決出勝負之前,我們必須儘快平定秦國。”

“彭城范增、汝南司馬懿,也必須儘快討平,否則後患無窮。范增與司馬懿二人,老謀深算,一般謀士都會被他們算計。”

“待諸葛亮平定山東諸國後,西線出兵討平秦國,東線出兵討平范增、司馬懿……”

正當張華與王守仁、陳慶之、宋獻策等人商議兩線作戰,儘快扼殺隱患時,村莊外面,突然傳來一陣兵器聲。

“怎麼回事?”

張華帶著王守仁等人出了茅屋,而孫尚香、楊妙真、呂玲綺等武將劍拔弩張,擔心有人對張華不利。

這個時候出現兵器撞擊聲,不免讓人草木皆兵。

一個虎衛軍前來稟報:“村子外面有一個武人,打傷我們數十人,想要求見主公。”

孫尚香說道:“相公切要小心,對方說不定是刺客。”

“我有你們護衛,這座村莊有幾千兵馬,四周還有幾十萬大軍,即使對方是刺客,何懼之有?”

張華全部加點武力,自身武力超過90,又守衛森嚴,即使再次遭到李存孝襲擊,張華也不至於像是上次那麼狼狽了。

村莊外面,一員武將試圖靠近村子,被許褚率領虎衛軍攔下,與虎衛軍發生衝突,甚至驚動了張華。

幾十個虎衛軍七倒八歪地倒在雪地上,叫苦不迭,顯然是被這名陌生的武將擊敗。

許褚怒瞪此人,還沒有出手,而是第一時間派人向張華稟報。

要是許褚出手,此人未必敢這麼囂張。

陌生的武將見張華一行人出來,如眾星拱月,知道對方一定就是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