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別人眼中的帝國

我囧啊,真是不好意思,自動布又設定錯了,結果昨天沒更新。太抱歉了!

……

尼薩(今土庫曼阿什哈巴德西北18公里的巴吉爾村)是帕提亞的都,是一座人口約十一萬的大城,居民大多以波斯人為主,少量的希臘裔和其它種族。

今天尼薩迎來了新的客人,那是遠道而來的近百個羅馬人,羅馬人之中身份最尊貴的是一個議員,他們為結盟而來。

阿爾沙克二世親自接待了遠道而來的羅馬客人,一切只因為他知道羅馬共和國並不是一個小國。相反,他十分清楚羅馬共和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個國家不止一次戰勝了同樣強大的迦太基,還對巴爾幹半島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羅馬共和國剛剛結束與迦太基人的第二次布匿戰爭,這一次的戰爭是以雙方兩敗俱傷而暫時停止。與迦太基達成停戰的羅馬共和國需要從其它的地方找回損失,他們將目光盯向了巴爾幹。

根據阿爾沙克二世所知,羅馬共和國似乎是和巴爾幹的伊利里亞人剛剛結束戰爭,毫無疑問的是那一場戰爭以羅馬人的勝利而告終,畢竟伊利里亞人說實話還生活在石器時代,怎麼可能是羅馬人的對手?

征服了巴爾幹半島西邊沿海的羅馬共和國,他們又將目光盯向了巴爾幹的更南方,認為富庶的馬其頓會是一個“很好”的對手。

羅馬人所謂的“很好”是,馬其頓人很早就開始向世界各地擴張,馬其頓最輝煌的時期是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這樣一來馬其頓想不富庶都難。而現在馬其頓已經虛弱,正是一個很好的征服物件,只要擊敗馬其頓並使其屈服,羅馬能夠從這個衰敗的國家吸取到足夠的財富。

馬其頓確實是沒落了,不再是那一個霸氣側漏的帝國,他們現在連周邊的國家都無法震懾,尤其是與色雷斯的交戰一敗再敗,曾經霸主的顏面早就被丟了個乾乾淨淨,要不是還有足夠的財富可以拉攏希臘各個城邦,估計擋不住色雷斯人的入侵。

羅馬人前來帕提亞尋求結盟並不是為了針對馬其頓,是為了另外的事情,比如說那個站在塞琉古帝國一邊不斷找羅馬盟友麻煩的阿特洛帕特內。

是的,是的,羅馬共和國深深知道一點,他們認為哪怕是強大也需要盟友,越是強大越是需要更多的盟友,因為盟友的存在能夠使自己不孤獨,還能夠借用盟友的力量在自己想獲得什麼的時候減少更多的損失。

現在羅馬共和國的盟友不算少,但是敵人也比較多。羅馬的盟友大多比較弱小,他們認為與弱小的一方成為盟友才能更好地獲得主導地位,讓盟友能夠聽從自己的指派,去完成盟約中應該完成的事情。

剛剛與迦太基大戰完畢的羅馬共和國,他們失去了非常多的年輕人,第二次布匿戰爭讓羅馬永遠地失去了將近二十三萬人,對於整個羅馬來說等於是將近三分之一的壯年消失。

羅馬共和國軍隊的人數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一直沒有能夠補充上來,可是他們又需要獲得財富和奴隸,那麼恐嚇小國與之結盟,然後讓小國的軍隊為其獲得財富而征戰就成了切之可行的辦法。

目前,羅馬共和國正在進攻馬其頓,按照他們的預計,馬其頓很快就要屈服在羅馬共和國以及盟友的攻勢之下,那麼接下來羅馬共和國就需要一個新的征服目標,他們將目標預定在了托勒密王朝身上。

第二次布匿戰爭戰爭的時候,托勒密王朝公開站在了迦太基人那一邊,給予財富以及礦產資源支援迦太基人對羅馬的作戰。那個時候羅馬人早就對托勒密王朝深感痛恨,只是因為一些原因而沒有展開報復。

這一次羅馬議院派出一名議員長途跋涉來到帕提亞,與之帕提亞結盟只是一個試探。如果羅馬共和國能夠與帕提亞結盟,羅馬人希望帕提亞人可以暫時停止與塞琉古帝國的紛爭,即形成暫時的休戰。

對於與塞琉古帝國休戰,帕提亞自然是感到無比的願意,因為安條克三世已經飆,前前後後派遣了將近四十萬的步騎轉調東面,為此帕提亞以及其盟友巴克特里亞集中了將近二十五萬的步騎,就等著拼命地抵抗。

阿爾沙克二世難以理解的是,羅馬議員提出在幫助帕提亞解決來自塞琉古帝國的威脅之後,帕提亞應當給予羅馬回報,既是帕提亞一腳將巴克特里亞踢開之後,羅馬共和國與帕提亞雙方結成盟友,然後帕提亞需要橫渡黑海攻擊阿特洛帕特內。

踢開巴克特里亞這個傳統的盟友?阿爾沙克二世聽過很想將那個一直在展現羅馬貴族式優雅的傢伙拉出去腰斬!帕提亞現在之所以還存在,不正是因為與巴克特里亞一直友愛互助,才能夠抵禦住塞琉古帝國的鎮壓和反撲嗎?帕提亞沒有絲毫的道理去與巴克特里亞解除盟友關係,甚至因為東方的擴張計劃破產,東方出現一個“地上神國”,雙方更加應該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看看這個建立十一年的國家都做過什麼。”

“沒有建立國家之前,那位皇帝從當地的一個郡崛起,席捲了一個叫長江流域的地區,短短的四年將領土擴張了四倍。”

“有了基礎的實力,他們明智地沒有捲入更強大幾方的戰爭,是選擇了更弱的對手,一個叫作百越的部族。”

“十一年的時間過去,那位皇帝先後擊敗了無數的部族和種族,他建立起了一個幅員遼闊且人口眾多的帝國。”

安東絡.亞帕迪斯覺得自己聽到了一個很荒誕的故事,而那個故事是由一個強國的君主親口說出,並且君主在講述那個東方帝國的時候很明顯地露出了畏懼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