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美人倚劍我出鞘 第145章 青黛夜聊佛源(二)

南宮青黛捧起茶碗又喝了一口,感受著野山茶的清香和回甘,,繼續慢慢說道:“還有啊,佛教成為主流的時候是依仗社會力量和官方的支援,這其實跟佛教初創時期的想法是違背的。

另外,佛教最終形成分裂也是因為佛家思想中的一些悖論和難題始終無法自圓其說造成的。眾多高僧大德為了自圓其說無休止的打補丁,所以佛教就出現了經、律、論,稱之為三藏。

佛教分流成為兩支,也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基本全部傳承佛陀的原始佛教,而大乘佛教的興起和形成主要是龍樹的中觀論出世。

大小乘佛教最基本的區別就是小乘佛教的果位是阿羅漢,大乘佛教的果位是菩薩道進階佛,稱為無上正知正見正覺。

大乘佛教向中土滲透流傳,小乘佛教也就是上座部佛教,向南流傳到斯里蘭卡等國,大乘佛教進入藏區主要是金剛智,蓮花生的功勞。

進入中土內地的功勞選是法顯,鳩摩羅什,玄奘 。

大乘佛教有三身三世佛、應身佛,報身佛、法身佛,三世,有豎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佛——燃燈古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橫三世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區別了。

龍樹的中觀論,在學術界稱之為佛陀第二。進入中土的大乘佛教基本和原始佛教理論沒有關係了。大乘佛教尤其融合了中土的儒家道家思想。也是為了迎合當時的社會形態,王權需求,百姓的喜好。於是,各類大乘佛教的經書和論就更多了。這就是所謂的“善巧法門”。

現在咱們再說說佛教流派吧。

佛教進入中土分為兩個流派,一個進入藏區後來稱之為密宗,另一個進入中原,後成為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興起於南北朝,大盛於唐朝。漸漸的,漢傳佛教又分化為八大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法相宗等等。每個宗派所奉持的重要經典是不一樣的。

其中禪宗奉達摩為中土禪宗一祖,然後一支開五花,在神秀和慧能分化後又有南北之分。

達摩沒有到達少林之前,曾經和梁武帝蕭衍有過交流,梁武帝蕭衍雖然奉佛教為國教,但是兩個人的交談很不融洽。觀念不一樣。梁武帝信奉功德論。達摩信奉開悟論。

梁武帝蕭衍曾經以身伺佛,讓大臣和朝廷出銀兩去寺院再把自己贖回,這樣的行為反覆有三次

梁武帝蕭衍幾乎掏空國庫,大肆新建寺院,供養僧團。我們熟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反映的就是這個時期寺廟眾多。

梁武帝蕭衍還用行政權利頒佈了《斷酒肉文》,從此佛教信徒開始吃素。他還創造了“魔”這個字,在梁武帝之前,說到“魔”都是“摩”。

梁武帝雖如此功德,卻在八十歲活活餓死宮中 。很慘。他的長子昭明太子蕭統,才華橫溢,只活了三十歲。對了,昭明太子有《昭明文集。也是他把咱們所熟知的《金剛經》進行了段落分品。

漢傳佛教融合吸納了中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才得以日益壯大 。尤其是王權的輔助。不得不說有個流派叫“唐密”,在中土消失後,被一個叫空海的法師帶到了倭島成了真言宗,後來展的十分完善 。

女皇武則天曾經以彌勒佛轉世自稱,並且咱們所熟知的所有佛經開篇的開經偈“無上深甚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就是武則天撰寫的,流傳至今。對了,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大佛的面相據說就是按照武則天的貌樣雕塑的。唐朝,真的是家家觀世音,戶戶彌勒佛。

佛教流入中土後,和中土原有的儒家,道家還有民間習俗產生了融合。

於是又出現了一些原始佛教根本沒有的現象。下面我把這些現象來給大家說一說 :

(1)寺院中盛行點蠟燭燒香,這在東南亞佛教是看不到的。

(2)拜佛求財求子求平安,為了福報而做所謂的功德,如同花錢跟佛菩薩做買賣 。

(3)漢傳佛教一下子湧現出了無數的菩薩無數的佛。根據佛教典籍,三千大千世界有無數的佛菩薩 。

(4)佛教寺院居然還出現了算命、占卜、功德箱等等。其實,這既是迎合個普羅大眾的精神需求,也是融合了道門的一些道術的典型表現。

(5)漢傳佛教雖然分了八大宗,但是處處在“論”空說“明心見性”, 佛教典籍流傳最多的是《心經》和《金剛經》 。

(6)悖論隨之而來,既然佛教說一切皆是虛妄無我無主體無客體,那麼佛教所宣揚的因果輪迴怎麼辦?

因為因果輪迴業力報應,是要體現在一個實體上的,於是大量的補丁論又出現了,這些問題至今為止還是沒有解決 。

(7)佛法在我看來是否就是一種智慧,一種對人生態度的境界,一種對生命認知的智慧,一種對生死淡然從容的解脫之法 。

(8)佛教成了宗教,建了寺院,有了財產,有了財產的支配權和繼承權的問題是不是又有了一個大大的“我”的實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