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美人倚劍我出鞘 第266章 解讀古人如同解讀自己

胡娉說道:“那年冬天,玄宗帶著嬛嬛去華清宮泡溫泉,前後33天,兩個人都跟著去了。

因為他倆都寫了侍從皇帝泡溫泉的應制詩,而且在那段時間,他們應該是住在同一棟樓裡的。就這都沒有打過交道嗎?讓人就有很多猜測了,主要流行以下這麼幾種說法,一因為玉真公主。二,因為信仰不同,一個是道家,一個是釋家,但我覺得信仰不同就不打交道了嗎?也沒這規矩吧。第三就是文人之間的相輕,其實除了孟浩然之外,他倆之間的共同好友還有杜甫、高適、岑參、王昌齡。

有人開過腦洞,難道就沒有一個人組織過一個飯局嗎?什麼矛盾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呢?一頓不行,就兩頓嘛。總而言之,二人同為盛唐時期的頂級詩人,從來沒有打過交道,甚至連打個照面的記錄都沒有,難免讓人覺得困惑而且遺憾,挺想知道他們彼此眼中的對方是怎麼樣的,但是王維和李白的關係始終是一個謎,不知道您對王維和李白的關係有什麼看法呢?

每個人或許都有自己的解讀無論怎樣的解讀都是猜測而已。可能這個問題,永遠是個謎了。

王維的妻子在他3o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關於他的妻子記載很少。

《新唐書》中說王維在他妻子去世以後,孤居3o年沒有再娶。

和很多三妻四妾的詩人不同,王維不但沒有再娶,就連有緋聞的女人都沒有。

當然,不是說其他有三妻四妾的詩人就不好,這是王維自己的選擇。關於為什麼不再娶呢?就有很多人都去猜測原因,沒有人說得準確的,因為我們都不是王維。這件事就生在他29歲辭去了濟州的工作之後,去漫遊和隱居的這幾年之間,但不知道這幾年他的心裡經歷了什麼。

回來之後,3o多歲的王維又想做官了。當然,想做官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

王維很欣賞陶淵明,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而後餓到要去乞食,這個王維不大認同。王維認為要先填飽肚子才好談理想。

人只有去滿足了自己最底層、最基本的那個需求、生理需求之後,才好去談尊重。

34歲的王維呢,寫了自己人生中唯一一次的干謁詩給宰相張九齡。王維很幸運,因為張九齡很惜才, 不到半年的時間,王維就做了右拾遺,是個言官,雖然官職不高,但好歹在行政中樞了。他自己很滿足也很勤勉受到重用也很受信任。

王維寫過一篇序,這個序就類似於王羲之所寫過的《蘭亭集序》那樣的文字特別優美。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搜來去讀一讀。序的內容是講他與諸公一起去韋氏在驪山逍遙谷的別墅遊玩,除了他之外,都是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

王維是年少但才高,官小但名大,因為自身逸的才華和瀟灑的風度受人賞識。

所以他經常參加這樣的聚會,也經常出入私人的別墅,這種高階的聚會和私人別墅的這種經歷,對他以後去經營自己的輞川山莊有很大的影響。

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張九齡在一年多之後就被玄宗罷相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開元盛世已經持續2o多年了,玄宗早就聽不進去忠言逆耳的話了,張九齡經常讓玄宗很沒有面子,再加上私底下李林甫的攛掇,張九齡見過安祿山,他看到安祿山的臉之後,他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

安祿山後來帶兵去討伐契丹失敗了,張九齡就跟玄宗說,不如就以這個由頭把安祿山咔嚓了吧。

但是玄宗沒同意,後來還找了理由把張九齡給貶走了。

自古以來,趨炎附勢,過河拆橋,恩將仇報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不論歷史如何的演變。有一項很基本的不變的,就是人性貪嗔痴。

王維並沒有因為張九齡的處境而疏遠他,反而大張旗鼓地寫了一詩,“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來表達對恩師的思念。

張相走後,沒有人趕王維走,當然因為王維的官職也比較小,可是王維自己也知道,知音也不在了,也留不下來了,他就請示他要去完成自己的另外一個夢想了,要去出塞。

就像很多年輕的男孩子一樣,都有一個當兵夢,詩人年輕的時候也有出塞戍邊的這種夢啊,所以留下了很多的出賽詩嘛。

有一種是虛擬出賽詩,就是沒有去過想象的,王維也寫過但這次王維是真的要出塞了,他要去迎接情懷的飛昇和靈魂的進化了。

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在大漠中看過如何能寫得出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詩句呢?這麼擴大渾雄,多麼美好的一幅畫卷,城市裡面哪能見過?

到了邊塞的王維被連天的號角聲所感動,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就是有人負重前行罷了。

他對民族、對國家、對責任有了一種新的思考。他的詩不再有那麼多的怨氣、沮喪,更多了一些精氣神。

“居延城外列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就是這麼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