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美人倚劍我出鞘 第265章 胡娉最愛的王維

胡娉輕聲細語繼續說道:“王維到了京城後的兩三年,成長成為了一個人見人愛的翩翩美少年,素日的教養在他的身體裡慢慢酵,使王維渾身散著一種高雅雍容的迷人氣息,在京城紅極一時。

尤其在上層社會,人緣很好,而且左右逢源,諸王待之如師友,他是諸王的座上客。

但是王維本身沒有社交綜合症,他一直都是那種平平靜靜的。在眾多的王中,王維於岐王李範特別交厚,李範是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愛好文藝,廣交藝人。

在坊間一直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有一天岐王帶著王維,讓王維夾雜在伶人中間,就是表演的人中間去了公主家,王維獨奏了一曲《鬱輪袍》,令滿座動容。公主大感興趣,立刻就問岐王眼前這個。妙年潔白,風姿絕美的少年是誰?岐王回答說知音者也。還特別故意的誇讚了王維文學上的過人之處,公主很喜歡,所以就有一種說法,王維是憑藉著公主才考中進士的,大概是因為當時頂住王維的貴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玉真公主是玄宗李隆基的親妹妹,她確實幫助過李白得入翰林。

李白當時想出仕做官,但是由於父親是商人,所以按照唐朝的規定,他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只能走舉薦路線,所以就是寫那種干謁詩文給王公大臣,讓王公大臣推薦他來做這個官。我們熟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但是我們也就只當李白太愛喝酒,所以大概記性不太好,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要看他做了什麼。李白寫的干謁詩文太多了。比杜甫的都多。李白第一次謁見玉真公主是在終南山別館,玉真公主出家做了女道士,當時在唐朝特興這個,李白獻上了一《玉真仙人詞》,把玉真公主誇成了九天玄女。但是玉真公主不吃這一套,李白被潑了冷水。後來李白就透過司馬承禎打通了公主的關係,司馬承禎是玉真公主的師傅,而且特別受皇室的寵愛,玉真公主就在三哥李隆基面前三兩句話,李白就做了供奉翰林了。狂放的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上班去了。

所以後人就編造了王維這樣的一個故事,似乎是合乎情理的。或許這也就是很多專家學者津津樂道王維和李白有著那麼多共同好友卻又毫無交集的原因。

但如果你們看過這個故事的原文,它是記載在唐人小說《集異記》裡面的,這個故事本身邏輯有問題,而且有漏洞,所以這只是一個美麗的故事而已。

王維之所以能夠考中進士。有貴人相助是肯定的,但是主要還是靠王維自己的真才實學。他考中進士的時候是21歲。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

唐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制科和常科,常科當中呢,明經科和進士科是最重要的,但如果你考中明經的時候是3o歲,那麼不好意思你太老了,如果你考中進士的時候5o歲,你還很年輕。孟郊考中進士的時候是46歲,他當時就很高興地寫下“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透過這詩,我們就能感覺到這個中年男人他的得意之情啊,進士及第對文人學子來說,那可謂是魚躍龍門,前途無量。

但是翻遍王維的詩集,找不到一他描述自己進士及第的時候寫的詩。這個真的很令人困惑啊。當然我一廂情願的認為王維他低調、奢華、有內涵。其實王維年輕的時候寫的那些詩並不是我們特別熟悉的,像中年以後那種平靜的帶有哲學思考的白描的筆鋒,很多是富有少年氣息的俠膽豪邁的那種表達。“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這《少年行》根本不需要解釋,你一讀便知是一個活脫脫的意氣風的瀟灑少年郎啊。

公元721年春天,就是王維21歲的時候,解褐為太樂丞,其實就是他考完進士就馬上授於官職了,在宮廷的音樂機構上班。雖然是一個從八品下的官,但是呢,這是一個很好的起步,但是上天從來都不會允許一個人的故事很順利的展下去,誰的人生都一樣。同年的秋天,因為太嶽署中有伶人舞黃獅子,王維就被逐出京城,貶到濟州了。

黃獅子是舞給皇帝看的,這個王維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伶人也不可能自己去找死,所以究其原因還挺耐人尋味的。玄宗李隆基一直對諸王都是有所提防的,王維又和很多王爺走得很近,尤其是岐王,除了岐王之外,薛王、寧王都有交往,他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所以王維就是最高統治集團權力鬥爭的犧牲品而已,他也有怨氣的,他寫“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但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的話,這也是給王維提供了一個機會去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他一寫了不少的紀行詩,由西向東去山東濟州。雖然寫的詩主基調是很憂鬱的,比如“前路白雲外,孤帆安可論”,但也不乏那種市井生活、鄉村生活的溫暖閒適。“雞犬散墟落,桑榆蔭遠田”。這個時期王維的詩是哀但是不傷,怨但是不怒。

叔本華說,優美的詩文像彩虹一樣,只有在雨後陰暗的地方才出現。惟其如此,文學天才都喜歡憂鬱的因素。

王維到了山東濟州做司倉參軍,大概六年左右的時間吧,這期間他和隱士、方士還有這個修行者都多有交往,我覺著這些經歷對他之後比較傾向於去隱居有很大的影響。

在公元728年,也就是做司桑參軍後的六七年,他選擇了辭職。其實司桑參軍這個職位和太樂丞是一樣的。

只不過沒在帝國的權力中心,沒有在帝國的權力中心,就沒有那麼多煩擾的事情,他多了很多時間和自己去相處,去思考,所以王維一定是有了一個變化了,人都是在變化的,這宇宙萬物每一天都在變化,他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去漫遊,去隱居,去修行,其實讓生活閒適下來,是一種對生命真誠的態度,我們要期盼著這樣的態度在我們的生命當中出現。

他辭職之後的幾年,留下的行蹤並不是特別的明朗,但是我們相信他一定是去完整自己,是要成為更像自己的自己,只有更瞭解自己,才能做好自己。

那麼他辭職之後這幾年再回來,他會選擇過怎麼樣的生活呢?

其實批評王維的人也很多的,說他才華可以,但人品不行,為人懦弱,貪生怕死。

其實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同一個事物就會衍生出很多不同的面。

在《新唐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天王維私邀孟浩然至內署就是翰林院。

這個時候玄宗皇帝突然來了,孟浩然嚇得趕緊躲到了床底下去。

王維跟皇帝說,孟浩然在這兒,皇帝還挺高興的,因為經常聽孟浩然的名字,但從來沒見過這個人把他叫出來做詩,也不知道孟浩然是怎麼想的,他就脫口而出了那“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皇帝聽完很不高興,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就這樣,孟浩然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但其實這個故事的可信度並不高,因為王維一生做官,從來沒有入過內署。後來孟浩然參加科舉考試,他落榜了,要回老家。回老家之前寫了一詩給王維叫《留別王維》,其中有兩句“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有很多人都在說,這也是孟浩然在抱怨他的這個好友王維不幫他。而對於這詩,王維也回了一叫《送孟浩然》“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說話很直接,說我在家也很長時間,和那些關係都不來往了,也沒法幫你,我勸你啊,都4o歲了,回家種地吧,不快樂嗎?說話真的很直接,很衝啊,因為那個時候的王維自己狀態也不大好。

其實孟浩然並不是在抱怨他的好友,他是在感嘆世態的炎涼,當權者無人賞識他,他要回家去了,捨不得自己的好友知音王維,因為孟浩然一定知道王維29歲左右在山東濟州那個時候的狀態是怎麼樣的,肯定不是特別好,而王維能夠如此直言地勸告,除了狀態不好之外,也能說明兩個人的關係交情不淺。

孟浩然是王維和李白的共同好友,這個我們都知道,也知道李白很喜歡孟浩然,給孟浩然寫了好幾詩,人們就很好奇,孟浩然有沒有在他倆的面前提及過彼此呢?

我們都知道李白和王維一輩子沒有打過交道,沒有看到過任何記載,他倆一起吃過飯,和過詩,見過面。這就讓人很困惑了,兩個人同年出生,都是7o1年,而且去世的時間都是一前一後,在京城長安上班的時間也是有過交集的。

742年的時候,李白任供奉翰林,王維任左補闕。”

喜歡美人倚劍我出鞘請大家收藏美人倚劍我出鞘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