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美人倚劍我出鞘 第381章 姬小慧的人才論

潘南榭立馬打斷姬小慧的話,說道:“國母不能亂用。他是諸侯的王后而已。不要亂用。!”

姬小慧白了一眼,有點嬌憨地說道:“哎呀,人家跟你說得起勁呢,別打斷我。我知道了,諸侯王后。好吧。”

潘南榭說道:“你繼續吧。”

姬小慧說道:“魏文侯在魏國的祖廟請吳起吃飯,這頓飯是最高檔次的正式宴請。在那時,祖廟是一個國家最莊嚴神聖的地方。於是魏文侯拜吳起為將,任用吳起鎮守河西地區。此後,吳起精略河西地區23年,毒死了秦國東出逐鹿中原的門戶。公元前389年,秦國被吳起的精奪蠶食,弄得寢食難安,於是傾全國之力,揪集5o萬大軍,意圖收復河西地區,結果被吳起訓練的5萬魏武卒輕鬆擊敗。秦惠公面對慘敗,抑鬱而終。吳起在鎮守河西的23年裡,與諸侯大戰76次,其中全勝64次,沒有全勝的也都化險為夷,從而為魏國闢土四面,拓地千里。魏文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為魏國帶來了巨大的人才紅利,這種人才紅利又轉變成國家的強盛。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魏國的人才選拔沒有形成制度,也沒有具體的標準,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是魏文侯和當時管事兒的李逵的一種執政理念。所以魏文侯死了以後,這種搞法也就不算數了。具體的表現形式是,在這種搞法下,被損害了利益的舊貴族開始巧舌如簧的否定這種制度,於是曾經被廢除的是清世祿世襲制很快就復辟了。魏國選拔人才重新又回到了過去那種不看本事,只看老孃和老爹的老套路上。這種按照老套重新掌權的世襲官僚和貴族們,為了讓他們的子子孫孫踏踏實實的、不操心的就能過上好日子,就利用手中的權力排斥底層的人和外來的人。在他們心中,他們大概是這麼想的,絕不能讓我世襲而來的官職和權力落到底層泥腿子和外來鄉巴佬手裡。於是,娶了魏國公主的魏國相國公叔錯,對立有大功的外來人口吳起非常記恨,十分害怕吳起奪取他的權利。他設計陷害吳起,讓吳起在魏國待不下去了,只好跑到楚國去。吳起到楚國去了之後,又建立了新的工業,這是後話。這時候,另一個歷史上很有名的人出現了,這個人叫商鞅,就是商鞅變法的那個商鞅。其實商鞅也跟吳起一樣,也來自衛國,保衛的衛要特別強調一下,那個時候的保衛的衛的那個衛國,是作為我們常說的那個魏國的蜀國,也就是附庸國。所以嚴格說來,保衛的衛的那個衛國跟我們通常所說的這個衛國拉拉扯扯,還算是一家人。可就是這樣,在公叔錯眼中,商鞅也好,吳起也好,都只能算是外來戶,外來戶的老爹老孃是幹什麼的呢?那跟魏國官僚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啊,所以也是被排斥的物件。其實公叔錯這個人還不算是個水貨,比如說他一眼就看出了商鞅是個有大才的人,他之所以排斥商鞅,完全是因為商鞅是個外來戶,所以公書錯雖然排斥商鞅,但卻收留他,只是不重用他。他非常擔心一旦商鞅的才華得以施展,就會分走他手中的權力。直到公叔錯快要死的時候,魏惠王跑去問公叔錯,相公啊,你要是死了,國家涉及大事,我該仰仗誰呢?公叔錯覺得自己反正要死的人了,推薦一下商鞅也無所謂,不會影響自己的利益了,就跟魏惠王說,商鞅這小子年輕有才,國家大事可以以中。朋友們現了沒有?這些世襲貴族官僚們只有在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的時候,才願意稍稍的為國家著想一下,所以所謂的精緻利己主義者在古代也是非常普遍的,並不是當下所獨有的現象。魏惠王看到快要死了的公叔錯說出這番話,心裡面是怎麼想的呢?他這麼想,相國這老傢伙怕是病得太重了,腦子燒糊塗了吧?商鞅這傢伙待在你府上這麼久,你都沒有重用他,現在你突然說他是棟樑之才,你騙誰呢?他要是棟樑之才,你為啥不中用呢?公叔錯雖然老的快要死了,但是眼睛還是賊亮的,他看出來了魏惠王的疑惑,也知道自己是為了一己之私。雪倉商鞅這個人才太久,現在突然推薦,魏惠王很有可能不信。為了國家著想,他只好接著跟魏惠王說,大王要是不相信商鞅,那就一定不能留他,要殺了他,免得商鞅將來為別的國家服務,會成為魏國的心腹大患。在魏惠王眼中,公叔錯這句話簡直是莫名其妙,所以基本上就沒怎麼重視這句話,隨口答應了一下就走了。魏惠王剛走,公叔錯就趕緊把商鞅叫了過來,說,我叫大王,殺你是為了國家,但我也當你是朋友,所以我這樣做是先國後有,就是國家在先朋友在後的意思,先考慮國家後考慮朋友的意思。總之啊,你別怪我,但是你趕緊走吧,免得魏惠王要殺你。商鞅聽了這話之後,反而很淡定地說,魏王不聽你的話用我,那他自然也不會聽你的話殺我,所以我也沒啥好擔心的。不過話雖這樣說,他回到家還是慢慢的打包收拾行李,因為畢竟要過日子,所以他準備離開魏國另謀出路。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商鞅聽說了秦孝公頒佈了求賢令,面向全天下招攬人才,於是商鞅就屁顛屁顛的趕到秦國去了。太領袖在19歲的時候,在省立高等中學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這個作文被他的老師評為1oo分,作文的名字叫商鞅席墓立信論。在這篇作文裡面,太領袖這樣寫五國四千餘年之記載,而求其立國扶民之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守軀一指乎?新中國成立以後,太領袖還專門打聽過這個給他1oo分的老師,在得知老師已經去世之後,他還感慨地說,可惜了。我那篇商鞅席墓立信論,他給了我1oo分吶。可見,太領袖的觀點後來沒有改變,也就是說,商鞅這個人曾經被太領袖稱之為4ooo年來第一政治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就這樣在魏國呆了很多年,在魏國的相國公叔錯府上待了很多年,卻跟魏國一毛錢關係都沒有,這也直接導致了後來統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魏國。因為秦國的強大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商鞅變法以後,雖然後來的秦國國君把商鞅給殺了,但秦國國君不糊塗,商鞅變法的政策一直保留下來,最後秦國統一六國。統一六國之後,商鞅變法的很多政策繼續儲存下來,乃至於一直沿用到現在。所以太領袖曾說,百代皆行勤政治。那麼,魏國和4ooo年來第一政治家失之交臂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他們的人才政策是看老爹和老孃的世清世祿世襲制。說到這裡,我們現,有偉人曾經講,我們過去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話用在2ooo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的魏國身上,尤其是魏國的魏惠王和相國公叔錯身上,是多麼的準確呀,一個字都不用改呀。制度這個東西,它無時無刻不在起作用,你都不知道它在什麼時候會起一個關鍵性的作用。好的制度就會起一個好作用,壞的制度就會起一個壞的作用。比如魏國的世清世祿是襲制,就在商鞅的這個問題上起到了一個極壞的作用,讓魏國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制度就有這麼重要,事情就有這麼嚴重。魏國在人才選拔的問題上的落後的制度,導致人才流失的例子遠遠不止吳起和商鞅,後面還有一長串的名單。我們簡單的說一下,這些名字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都曾經跟魏國有緣,但最終都沒有為魏國效力。所以我們明白了為什麼統一天下的不是魏國。”

潘南榭聽著聽著也來了興趣,問道:“這些人是誰?”

姬小慧笑道:“這些人是哪些人呢?我們簡單的說一下。一張嘴縱橫天下,一言一興,一言以吠的張儀是魏國人,獻策遠郊進攻,幫秦國打破六國合力圍堵的範駒是魏國人,為燕國攻下齊國的7o多個城,幾乎以一己之力滅亡齊國的樂毅是魏國人,竊伏舊趙,粉碎秦軍對韓、趙、魏三國公事的信陵軍魏無忌是魏國人。這幾個人是地地道道的魏國人,還不是從外國到魏國求職的人。如果要把從外國跑到魏國求職的頂級人才算起來,那就實在太多了,恨不得數不過來。可是,魏國連本國的頂級人才一個都沒留住,可以想象,外來人才怎麼可能留住呢?從歷史事實上來看,吳起跑到楚國去了,商鞅、張儀、範駒去了秦國,樂毅到了燕國,信陵軍在猜忌中鬱鬱而終。魏國,最終成為人才的荒地。”

喜歡美人倚劍我出鞘請大家收藏美人倚劍我出鞘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