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錄
關燈 護眼
加入書架

破浪時代 第16章 有人喜有人憂

總裁辦公室裡,趙揚的心情顯然非常好。耀華終端才成立不到一年,第一款產品就在市場上取得不俗的成績。現在他把自己的手機也換成了郝仁送過來的黑色耀華T1,打電話的時候只用拇指食指扶住邊緣,恨不得所有人都看到上面的品牌Logo。

外面響起敲門聲。

“請進!”

郝仁一身休閒裝地推門進來,滿臉春風得意。

“趙總。”

“坐吧!”趙揚指了指沙,自己也從辦公椅起身,坐到郝仁的旁邊。

郝仁跟著趙揚十年,對他的習慣多少能摸準一些。如果是正事或是心情不好,趙揚一般就在辦公位上面對面地交代。如果是談心或者心情好,趙揚更喜歡坐在對方身邊談,顯得特別親近。

郝仁看此刻趙揚心情好,自己也往椅背靠了靠,調整了一個更為舒服的姿勢,準備迎接這場大機率愉悅的談話。

“郝仁,最近鬥志很昂揚呀!做得不錯,我果然沒看錯人。”趙揚笑著說。

“趙總過獎,都是您對這個市場看得通透。”郝仁不敢自大,戰場上士兵衝鋒陷陣固然重要,背後的大帥在中軍帳運籌帷幄才是決勝的關鍵。趙揚居安思危,早就做好了佈局,自己不過是一個好的執行者而已。

“你我之間,不用客套。今天叫你來,是有正事說。”趙揚一邊說,一邊擺弄桌上的茶具,“新品牌初創,一開始大家不看好,為了減少內部阻力,你讓步很大。現在雖然只是邁出了一步,但當中的潛力誰會看不出,耀華原有規模不應該是你的上限,是時候好好把你的組織完善下,不用委屈自己。要人,要資金,任何有利於業務展的要求都儘管提。我不是要你省三瓜兩棗,而是要你大刀闊斧地開出條新道來。如果做事處處掣肘,畏畏縮縮,難成大事,我的意思你明白嗎?”

熱水在壺裡咕嚕嚕翻滾,衝開捲曲的茶葉,茶漏過後,一杯清茶推到郝仁面前。郝仁輕釦桌面兩下,表示敬意地接過茶杯。

“趙總,我只是不想老麻煩你。”

“你後顧無憂,我才沒有麻煩。屁股決定腦袋,人心最是計較,被動了蛋糕的人有點情緒,我都可以理解。但誰要試圖逆勢而為,阻擋公司的前進方向,那我也不是個擺設。”

“趙總,那我直說了,您決意要做自有品牌,大家都反對,我只好想了這麼個權宜之計,其實當時自己沒有深思熟慮。第一款產品在市場得到驗證,我就開始琢磨未來。隨著業務做大,品牌力增強,我們不可能只做一個單品,品類和產品都會擴充套件,遲早還是會影響到公司代工貼牌業務。長期來看,客戶不會讓耀華又當供應商,又做競爭者的,兩頭的資訊都牢牢握在手裡,上帝視角太可怕了。到時候,無論如何您都需要做個取捨。”

“我已經做過取捨了,做自主品牌就是我唯一的選擇,以後公司沒有比你更重要的業務,各方面的投入不會吝嗇。但郝仁啊,短期內人心還得穩住,要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讓兩者並行不悖。”

“是,現階段公司的很多運作模式,既無法支撐新業務的展,也無法兼顧舊有代工業務。才半年,就已經多次相互摩擦。雖然最終都解決了,但中間溝通成本非常高。而且每次都需要上升到您來決策,我覺得這不是一個長久之計。”

“的確如此,和你們相比,我接觸到的資訊是經過篩選的,並不全面,我又如何保證每次的決策都是正確的。企業大了,應該用制度和流程來保證它的穩定執行,而不是我一個人的判斷。”

“趙總,我們需要一場針對流程和組織架構的深刻變革,即是為現階段多業務的順暢執行,也是為了將來企業規模擴大做準備。這個想法在我的心中已經很久,但變革可能會讓大家都難受,一時半會,我還沒想清楚各種方式會更好。”

“回去好好想想,既然是大家都難受的事情,就在會上提出來一起商討。不要有什麼心理負擔,你只管往前衝,背後有我。”

從趙揚辦公室出來,郝仁被一種無形的壓力籠罩著,感覺如履薄冰。

這是一場豪賭,趙揚已經做好和過去決裂的準備,不惜重新劃分蛋糕,讓所有人都難受。郝仁卻自覺還沒有肩負起整個公司利潤來源的能力,也不知道生時,自己能不能應對。只有一件事是明確的,現在就是想退卻,老闆以及自己隊伍裡的所有人,都不會答應,只會推著自己繼續往前進。

真的好難。做不好,辜負了別人的期望,壓力大。做好了,拔高了別人的期望,壓力更大。所以說,天降大任無論是之前還是之後,苦其心志都是避免不了的。

公司裡不是所有人都為郝仁的成功而感到開心,此刻,劉達喜一個人在辦公室裡捏著香菸深深地吸了一口。

劉達喜今年已經4o歲,和趙揚一樣,是8o年代較早一批加入創業大流的淘金者。幹過倒賣,做過代工,能掙錢的行當,只要是能試的都試了,最終劉達喜在電子產品製造殺出來一條血路。

1998年以前,中國還沒有任何本土品牌,8o%的市場被酷美等世界前三國外品牌佔據,剩下2o%的市場則是一堆二流國外品牌瓜分。而此時,中國的手機市場已經呈現幾何式的增長。199o年底,電子工業部預測,1995年預計中國行動電話將達到5o萬,但實際上達到了36o萬。後來,電子工業部又預測2ooo年達到8oo萬部,最終結果是8ooo萬部。

手機市場高的增長背後,反應了經濟社會展對通訊技術需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然而,本土品牌卻一直缺席,將偌大的市場拱手相讓。

直到1999年,政府頒了《關於加快行動通訊產業展的若干意見》,嚴格控制行動通訊產品生產專案的立項、審批,避免重複投資浪費,並將行動通訊產品外商投資專案按《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的限制乙類進行管理。也就是說,只有取得資訊產業部頒的手機生產許可牌照的廠商才能從事相關生產。

隨後,資訊產業部向多家企業頒了gsm和cdma手機生產許可牌照,其中包括二十多家中國本土企業,從此,中國本土品牌開始輪番登場。

而劉達喜和朋友合夥的科達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取得牌照多家本土企業之一,開上了資訊紅利的快車道。面前是一整塊肥肉,劉達喜為此搭上了全部身家,打算孤注一擲地幹出一番事業。全盛時期的劉達喜,坐擁近萬人大廠,並沒有比現在的耀華小太多。

看著本土企業日進斗金,國外企業感到了對自己市場份額的威脅,率先打響了對中國本土手機品牌的第一槍。

整個2ooo年底到2oo1年,中國手機市場可謂血雨腥風。國外品牌以5o%的幅度大規模降價,對剛剛起步的本土品牌進行高強打壓。價格站一旦打響,利潤和市場就變成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一時之間,直接將手機品牌價格直線拉到了千元以下。

從如日中天到入不敷出也不過2年多,劉達喜成為了那個大潮過後裸泳的人,四處奔走也沒能逆天改命。最後一家意圖進入中國手機市場卻苦無沒有牌照的外資公司找上門來,願意出錢入股挽救公司。然而,重組後的公司,劉達喜的股份稀釋,不再能說上話,技術和資金都依賴外資,和對方的相處也十分憋屈。

人生的大起大落不過如此,清完債務的劉達喜選擇離開自己親手創立的公司。當然,以他在這個市場的資歷以及客戶關係,想要找個工作不是很難。正好耀華的銷售主管因病離職,趙揚三番四次邀請,劉達喜就這樣加入了耀華。

說心裡話,劉達喜心裡是佩服趙揚的。趙揚作為一個企業家,有自己沒有的那種廣闊格局和從容不迫的氣度。所以,哪怕從曾經的決策者,變成聽命行事的下屬,劉達喜也沒有感覺到太大的落差。反而盤活過去所有客戶關係,把耀華的業務規模短短半年時間就提升了一個臺階,市場份額和第二名差距從16%拉開到28%,將耀華從國內廠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變成遙不可及的第一。

只是劉達喜不明白,自己的血淚教訓都不足以讓趙揚放棄對自建品牌的執念。何況,他倚重的郝仁不過是一個年輕的毛頭小子,說他敢闖敢拼,說他年輕有為,說他成功過,輝煌過,劉達喜都不否認。但是,他輸過嗎?輸得體無完膚過嗎?

真是沒摔過,不知道疼是什麼感覺,非要把現成的飯碗都一併砸了才後悔,劉達喜的心口越想越堵,面前的菸灰缸盡是扭曲的菸屁股,嫋嫋地飄出一道氣若游絲的青煙。

喜歡破浪時代請大家收藏破浪時代本站更新度全網最快。